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对广东发展的作用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巨大桥梁,该大桥的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正式动工兴建,希望于2015年至2016年完成,大桥投资超过700亿元人民币,建造需时6年,建成通车后,开车从香港到珠海的时间将由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减为半个多小时。这标志着广东和港澳地区的经济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三角西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珠海市领导提出建设伶仃洋大桥,并得到了香港商人胡应湘先生的支持。今天最后落实兴建港珠澳大桥,显示了粤港澳的融合已经是三地政府和民间人士的共识,也是难以抗拒的历史潮流。

    对于港珠澳大桥的政治经济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考:

1,作为基础设施,大桥从最初的考虑由三地财团投标兴建,融资不足部分由粤港澳三地政府按照比例摊分,到最终决定由三地政府按照一定的比例出资兴建,体现了港珠澳大桥作为基础设施的公共品性质。事实上,作为准公共产品,由私人机构和财团出资兴建,再通过大桥收费的方式收回成本,然后再取得盈利并非不可行,但是由于港珠澳大桥的特殊性(由于难以预测大桥落成后车流量的准确数字,同时由于大桥涉及粤港澳三地,目前也难以证明粤港澳三地哪一方从大桥得到的好处会多一些),故由中央政府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斥资兴建大桥是比较有效、可行的做法;值得指出的是,中央政府与三个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兴建一座大桥,以往并没有先例,我个人可以解读为一是中央政府借此出资向外界宣示对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特别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在《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对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共同构建大珠三角经济带,实现经济融合的肯定;

2,港珠澳大桥横跨粤港澳三地,一般认为,大桥对香港所带来利益会多一些(坊间传闻广东一度对大桥的兴建持消极的态度,原因固然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港英当局否定了伶仃洋大桥兴建的计划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广东方面担心大桥开通后,会有大量的资源从珠三角地区的西部流失),此看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由于九十年代中期伶仃洋大桥的兴建功亏一篑,广东方面就着手兴建虎门大桥,从而解决了珠三角东西两岸的交通连接问题,而到了本世纪初,广东方面又着手研究连接深圳到珠海的深圳西部通道,从而让香港方面感觉到如果再不研究与广东的大型交通基建设施的连接问题的话,香港很有可能被“边缘化”,因此,香港方面在2003年就向中央政府提出兴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广东方面也从推动粤港澳经济融合的角度出发,支持兴建港珠澳大桥。可见,港珠澳大桥对于香港未来发展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香港的得益也是巨大的,按道理香港特区政府在大桥的融资上出资最多是应该的。而现实是,中央政府会同广东省政府在大桥的融资比例上占最大的份额,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积极支持香港经济繁荣稳定的一贯政策以及广东省政府对于在“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推动粤港澳区域经济融合的积极态度;

3, 关于大桥的设计方案,据了解也是一波三折,最早的方案是港深珠澳大桥,大桥西连珠海、澳门,东接深圳、香港,即所谓的“双Y”方案,广东省固然赞成此方案,可是最后中央政府批准的是现在的“单Y”方案,即深圳被排除在东边连接之城市之外,成为名副其实的港珠澳大桥,换言之,深圳可能难以从大桥的兴建中得益,但是这也可能使得大桥落成后的车流量远低于预期,尤其是虎门大桥乃至正在构思兴建的其它连接珠三角东西两岸的桥梁收费水平会大大低于港珠澳大桥的收费水平,这样会使得相当一部分的车流量不会选择港珠澳大桥。此外,现在兴建港珠澳大桥,到2015—2016年落成,到时候最大的忧虑是对于粤港澳三地货运量的估计。如果大桥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兴建,适逢当时广东的外向型经济如火如荼,香港货柜码头货如轮转,热火朝天,而珠三角地区普遍缺乏现代化的货柜码头,包括深圳的盐田港和蛇口集装箱码头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珠三角地区的货物大多依靠在香港中转后再出口。如果当时兴建港珠澳大桥,对于缓解珠三角地区的货运需求压力的作用就会更显著一些。而现在情况是,在面对国际金融海啸冲击的情况下,广东外向型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货运需求自然下降,加上珠三角地区近年来兴建了不少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因此,到了2015—2016港珠澳大桥落成通车之时,珠三角地区到底会有多少货物是需要通过香港中转后再出口的呢?而港珠澳大桥到达会有多少车流量呢?以上问题困扰着粤港两地政府和市场人士对于港珠澳大桥使用价值的评估,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得财团对于原先的BOT(建设、运营、转移)的融资模式抱有疑虑;

4,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澳门方面对大桥兴建的态度。一般认为,澳门方面对此大桥的态度并非那么积极,个中缘由不言自明。本文完成之时,正值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的纪念日。回归十年,澳门经济曾经一枝独秀,无奈受经济结构单一化的影响,当受到来自环球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澳门经济的脆弱性表露无遗。澳门急需通过加强与珠海乃至整个广东的经济联系来实现澳门产业结构的适度多元化。而港珠澳大桥的兴建正好为澳门提供了一个实现与广东经济对接和整合的契机。回归十年以来,粤澳关系日益密切,澳门方面也在考虑是否可以利用包括珠海在内的广东的各种资源,尤其是产业资源来推动澳门产业的升级转型。例如中医药产业,澳门可以充分利用其与欧盟市场的天然联系,将自身定位为中医药的检测和研发中心,如果能够与珠海的制造中心结合起来,然后利用澳门的通道打开中医药通往欧洲市场的缺口,澳门对祖国中医药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贡献就大了。而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将使人们更加注重珠三角西部地区的产业资源与香港和澳门的对接,加上中央政府已经批准珠澳两地共同开发珠海横琴岛,而大桥的动工则让人们憧憬粤澳产业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我个人认为,大桥兴建的最大赢家可能是澳门。因为大桥建成后,澳门将会直接连接与珠三角的东部地区,摆脱独处一隅的尴尬局面。

5,从广东的角度出发,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固然为广东尤其是珠三角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成为过去,广东还需要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兴建的契机来推动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过去的三十年,珠三角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尤其是珠海、中山、江门三个地级市由于缺乏“龙头”,长期以来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哪怕是《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珠中江一体化作为珠三角地区经济整合的一种模式后的差不多一年时间里,三个城市的区域整合的进程乏善足陈。其实三个城市的工业是有基础的:中山的专业镇战略、江门的工业化战略、珠海的高科技产业战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提升,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对现有的体制框架实现突破,这里的所谓更广阔的视野,就是积极引进港澳的因素来为珠三角西部的企业和产业创新和升级服务,而港澳的现代服务业则是珠三角西部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要支撑和推动力量。港珠澳大桥的兴建,正好为珠三角西部地区积极引进港澳地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如果珠海、中山、江门三个地级市能够顺势而为,借大桥兴建的东风为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整合走出一条创新、升级的新路子,将使得珠三角地区在全国率先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迈出坚实的一步。此外,尽管在过去的十多年粤港澳的贸易、投资关系空前密切,但是广东并没有完全用好香港、澳门的优势,譬如,香港在城市管理、污水处理、创意产业等领域的人才和经验完全可以为广东所用。期待着港珠澳大桥能够使得相关领域的人才能够在粤港澳三地更加畅顺地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