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汽购技术看产业政策走势


由北汽购技术看产业政策走势

\ 周丽

有关北汽收购萨博9-39-5部分老技术之事,当下评论员众说纷纭,个人觉得,需明确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无论徐和谊,还是汪大总等北汽高层领导人,他们有关收购萨博部分技术是否必要的考虑,不会亚于当下多数评论员。二是,当下评论员对北汽收购事宜发表诸多看法,尤其是提出诸多质疑,也肯定有内在原由。

面对这场舆论风暴,如就事论事,就北汽收购萨博老技术论事,相信会让我们多数人很困惑。必定有太多的东西值得质疑,又有太多的东西值得肯定。

个人觉得,但凡北汽之类有关大型国有车企的话题,必须上升到汽车产业政策的高度,方能管窥一二。必定国资委或国务院,不仅是一汽、上汽、北汽等大型国有车企的大老板,更是包括上述企业在内的,国内车企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如进入21世纪,当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成为国家政策的头号使命时,一汽、上汽、长安等大型国有车企,更得身先士卒,如它们分别收购了天津夏利、南汽、中航汽车等。

问题是,北汽收购的明明仅是些萨博的部分老技术,谈不上与主流的“兼并重组”有太直接的关系。

“引进技术”,哪怕引进老技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合资企业尚未从娘胎里诞生的时候,就被定义为引导汽车行业发展的既定国策。简单翻阅下描述当时行业概况的书籍,都能见到这类论调,如陈祖涛的《我的汽车生涯》,或赵晟的《与中国汽车同行》等。

之所以会成立合资企业,最原始的想法,除了通过出口赚取部分外汇,以弥补连年的外汇赤字外。重中之重的,就是通过技术引进,创立自主品牌。

但非常可惜,当下的合资企业,几乎是成了清一色的外资品牌加工厂。“引进技术”已蜕变成仅引进车型或引进品牌。也就是说,“引进技术”本是王道,但在合资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下,“技术引进”逐渐落草为寇。目前,硕果仅存的仅是天津一汽通过引进大发技术,创立的夏利品牌。随着合资企业挂羊头卖狗肉现象的日益兴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兼并重组”逐渐成为行业时尚。

问题是,至目前为止,看不成兼并重组有太多成效:目前为止,天津一汽被整合了7年,销量提升并非明显,09年稍微有点抬头;上汽兼并南汽后,MG的销量依旧是个挑战;至于兵装兼并中航汽车的前景,能否激活哈飞和昌河,也只能拭目以待,但我个人比较悲观。

总之,上述所谓的兼并重组,并非基于任何技术等比较优势,政府的强制力依旧是背后的最大动力,目的无外乎让大国企替小国企擦屁股。这也难怪,为什么李书福不愿意干这类事情。

虽然兼并重组并没有让中国汽车产业如虎生威,但挂羊头卖狗肉的合资企业却让大型国有车企赚得钵满盘溢。徐和谊在北汽收购萨博部分资产的媒体会上透露:北汽今年完成124万辆销售,销售收入将完成1160亿,利润大概60亿左右。不清楚有没有除了“2”,即便除了“2”,拿出20个亿玩玩,也不是大问题。

可见,北汽玩萨博,玩得不是时尚,不是兼并重组,而是复古,而是“技术引进”。

近十来年,由于兼并重组的大红大紫,“技术引进”虽被冷然,但并不见得就安分守己,也是暗流涌动。除北汽收购萨博部分技术外,之前有一汽通过整合马自达平台造出奔腾的,也有上汽通过整合英国罗孚技术造出荣威的。虽然引进的都是二流技术。但说实在的,正是这些二流技术,支撑起当下一汽或上汽的自主产品的整片蓝天。

当下,做好合资企业依旧是大型国有车企的主旋律。基于“技术引进”发展自主品牌虽然略逊风骚,但气势已经形成,而且功效也凸显。

在发布会上,徐和谊讲了句实在话:“即通过引进萨博技术,可使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建设周期缩短四到五年。”连二流的技术都能缩短北汽研发的四五年历程,大伙想想,北汽目前的研发是个怎样的状况。

 

最近,丰田中国总代表服部悦雄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像并购,这方面我也没有什么经验,我相信以后中国厂家收购国外的厂家,可能主要侧重于技术方面。”

其实丰田期初的成功,并非基于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恰是“技术引进”。至于其后来的兼并大发、重组富士重工等。是在人家会跑的基础上,偷闲跳了几步。

 

就笔者个人而言,通过引进萨博的老技术,北汽真能造车自己的车,并卖得不错,那是人家的福气好。如卖不好,挨人骂,只怪遭了狗屎运。但这件事,以及联系之前的一系列事件,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是否该认真得思考点问题了?

 

城头变化霸王旗,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技术引进依旧会成为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