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点评:吉利购沃尔沃,大有杀鸡取卵之嫌
文\汽车自修室
点评一:吉利购沃尔沃,大有杀鸡取卵之嫌
《21世纪》:那换一个角度,福特没有经营好沃尔沃,你凭什么能把沃尔沃管理好?
李书福:吉利跟福特的规模和实力没办法比,但是我们更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福特对沃尔沃爱护太多,我们要“放虎归山”。
《21世纪》:你目前除了可以给沃尔沃提供现成的中国市场外,还能提供什么?
李书福:提供中国市场,就可以给它提供一个更独立、自由的空间,让它在安全技术上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
个人观点:目前的沃尔沃就像只病猫(到2008年福特准备出售沃尔沃时,它的税前亏损高达15亿美元,而且还欠着福特35亿美元的债务),倒反需要照顾,如此时不尽孝道,赶其出门,无异于加速其死亡。
CBN记者 赵奕 原菲亚特FPT中国区总裁沈晖等,已成为赴瑞典的8人谈判小组的负责人;吉利已任命华泰汽车原总裁童志远为中国沃尔沃轿车项目首席运营官,落实沃尔沃国产化项目。
沈晖、童志远等组成的团队不仅谈不上豪华,更谈不上国际化,进一步暴露出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只注重国内市场的意图。
李书福:目前沃尔沃主要市场在瑞典,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如果能把份额做到10%就不得了,等于有了两个本土市场。业务收益增加挣了钱以后,我们可以追加研发和管理的投入。
注重国内市场的意图,可能是一种战略意图,即当两手不能一起抓时,就先抓一手。
点评二:北汽购萨博,给兼并重组政策提了个醒
兼并重组成绩有限:
l 天津一汽被整合了7年,销量提升并非明显,09年稍微有点抬头;
l 上汽兼并南汽后,MG的销量依旧是个挑战;
l 兵装兼并中航,个人比较悲观。
技术引进蔚然成风:
l 北汽收购萨博部分技术;
l 一汽通过整合马自达平台造出奔腾的;
l 上汽通过整合英国罗孚技术造荣威。
l 二汽基于PSA造风神
点评三:中国车企将掌控瑞典汽车产业?
l 12月23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已与福特汽车公司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当然,别盲目乐观,必定从现在到最后一锤定音的期间,也是充满变数)。
l 12月11日,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2亿美元成功收购瑞典萨博汽车公司相关知识产权(虽然买的是老技术,但剩下的萨博可能面临停产)。
疑问:即便中国资本能掌控瑞典的汽车产业,但人家的爱立信等更高层产业早已成主流,所以,基本不对瑞典产业构成太多威胁。如能掌控,倒反替人家解决就业、养老等负担。反观,如我国汽车产业被它人掌控,后果如何?
点评四:放宽新能源准入不能再犹豫了!
《中国经营报》
收信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
寄信人:《美国汽车新闻中国》执行主编杨坚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上,存在政出多门、激励空泛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这使得国内在上半年出现了一阵“大跃进”式电动车开发热潮之后,很快又归于沉寂。
收信人:中国工信部(参与中国电动车标准制定部门)部长李毅中
寄信人:时风集团董事长刘义发
在我身边,很多小的电动车制造企业都关门歇业了,还有一些正在削减生产规模。
《中国经营报》寇建东 迄今为止,国内对新能源车的补贴细化方案并未出台;而在企业层面,新能源车的技术储备尚无法满足阶段性的碳排放标准。已经在传统动力领域受制于人的中国汽车工业,在“碳时代”来临之际,将再次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邓小平认为: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白猫黑猫理论的本身虽然值得商榷,至少不会错失有利的发展时机。加快发展新能源已迫在眉睫,当下各国际汽车巨头都已开始由虚步入到实的发展阶段:
●东风雪铁龙日前展出了试装有STT微型混合动力系统的世嘉车,不久的将来会实现量产。
●长安铃木花费10亿元巨资引入了铃木先进的M系列发动机生产线。
●东风日产计划于2011年导入零排放电动车。
●宝马集团在现阶段优化传统发动机的同时,将加大对混合动力以及电动车的研发。
●广汽本田的节能将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是强化管理;第二个阶段是引进节能设备;第三个阶段是改善生产工艺,大幅度地改善生产设备本体以及工艺,利用新的节能技术,以一次性达到减少能源消耗量的目的。
●广汽丰田将于2010年导入油电混合动力凯美瑞。
点评五:“一个福特”战略遇阻中国车市
基本问题:
l 因持股减少,马自达越来越独立;
l 因吉利即将收购沃尔沃,其销量也将很快被划出。
严峻挑战:除去沃尔沃,福特将全面退出中国豪华车市场;除去马自达,福特将在主流车型孤军奋战。更加落后于大众、福特,也将落后于丰田与本田,甚至落后于日产与现代。与其在国际位列前三甲的地位相去甚远。
个人看法:“一个福特”战略可能会提升福特在美国,或在欧洲的市场地位,但不可否认,轻装简政将使其在中国面临越来越大的阶段性挑战,不如延期“一个福特”战略,或推行“多个福特”战略,必定中国车市尚处于大跃进时代。
点评六:利润最大化使得合资企业沦为加工厂
基本事实:一汽大众销售的大众品牌、上海大众销售的大众品牌、上海通用销售的通用品牌、一汽丰田销售的是丰田品牌、广汽丰田销售的丰田品牌……合资企业销售的都是清一色的外资品牌。
当初目标:之所以成立合资公司,是希望通过合资公司引进技术,实现自主造车梦。
现实情况:引进的不是技术,而是外资品牌。但目前合资企业销售的并非本土品牌,而是外资品牌。
基本原理:在企业利润最大化驱使下,既然外资产品更赚钱,合资企业自然更倾向造外资品牌的产品。
点评七:与其引进技术,不如引进设备
正面:引进设备,不仅助比亚迪实现销量上的突飞猛进,而且提升了品牌价值
l 12月9日,比亚迪宣布提前近一个月完成全年40万辆销售目标,增长率都将超过30%。
l 核心部件的发动机主要来自于三菱。
反面:原本被寄予自主厚望的一汽、上汽等众多合资公司,现如今都成了外资品牌的加工厂,所谓的引进技术,全成了引进外资品牌。
基本原理:适应社会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减少成本与提升效率。
(每周点评的风格:通过整合庞杂的汽车资讯,凸显新锐、幽默、简单、逻辑,更好适应网络社会的阅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