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与辨的商讨


在这里必须引用网上博客的真实言论,用来进一步阐明观念,对辨证法的进一步理解其渐演的历史过程,这种真实的言论,在已往的年代里不敢说,在当前遇上了开明的人文时代进程中,也仅能谨小慎微地作些议论,但笔者认为能够加入本文的讨论,但在某些方面作了适当的修改。在本书引用福建汉服天下——找尋昔日華夏復我上國衣冠!——《國學綜合

 

关于辨证法世界属于你2006-12-221:55): 首要应论证出辨别之“辨”, 还是言词之“辩”。辨别之“辨”是如何真义的理解自然全息机制【本然】;言词之“辩”致已“人言不及”,附有人为的虚伪的悖论,存在心是囗非与语不达意的病候。为此,本书从题目与內容运用思辨的“辨”有着本然的意义。

 

关于证法这个东西,从上可见,基本上就是一种思维络合自然生态的理性方式。从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文献中,都能找到证法发端的片段。古代希腊的辩证法,是在逻辑学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或辩论,如何得出正确的逻辑论证的方法。在古希腊,玩辩证法玩得比较出色的大概是苏格拉底。在古代中国,则要首推《黄帝内经》、《易经》和《老子》为证法的祖师爷了,他们不是为了对话或辩论,而在于对本然真义上的理解与立论,取得的结论被定义为经典,所以历久弥新而不衰,虽然人们暂时误会不少,历经检验,华润永存

 

但是,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证法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古希腊的证法是直线与折返逻辑的延伸;而古代中国的证法从一开始,就实行了“道物同体、显微无间、体用一源的多维网络的逻辑形式内蕴其中,而没有自立门户,即对事物的认知与运用,是互补协同在一起的——认清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会从中发现:我们现在所谓的跛足“辩证法”,实际上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证与病”法在继承上的遗漏,或是对传统文化的殖民强奸。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学自古就没有从众多的哲学文本中抽取归纳而出,再加上辩证法这么一折腾,搞得人们以为“诡辩”就是辨证法的了。

    其实国人的逻辑,內容丰富、全面具体,同自然机制相应适配,都是本然课题,而且直达关键。例如:仅凭“既无太过、也无不及”、“太极守中、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有无交易”、阴阳盈亏、虚实往来”、“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就令世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