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拉动内需”成为我们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老板经理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把通过“拉动内需”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剂救市良方,似乎国内经济滑坡的罪魁祸首就是因为内需不足,全国人民没有需求。其实,我们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老板经理们把因果完全弄反了。
从概念的含义来看,“内需”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国内公众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指需要的东西。在经济学上,这两个义项均适用。因此,内需是个模糊概念,是个浮动的潜在数,是永远无法确定的。比如一个人或一个家庭,需求的东西很多,想买的商品很多,但对其购买与否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需求,而是个人或家庭的现实购买力。
而“消费”也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消磨,浪费;二是指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在经济问题中主要是指第二个义项。
从我国国民现有的生活水平和物质享受程度来说,我国还处在物质丰富度极低的阶段,很多生活物资和必要消费品还没有进入一般家庭,人们渴望或需要购买的东西非常多,因此,我们的内需是很大的,我们的国民购买的欲望是很强烈的,只不过国家的现状和他们的经济能力不允许他们去消费而已,所谓的“拉动内需”其实只是个伪命题。
我国人民自古就有“量入为出”的传统,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处于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国民贫困的状况,大家都是小心翼翼地捂着口袋过日子的,“艰苦奋斗”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改革开放只是让GDP不健康地疯涨,人们群众的收入增长远低于税收增长和物价增长,却换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贫富分化,也就是说人们的相对生活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极大地下降了。另一方面,国家的公共服务、国民福利、社会保障并没有和GDP同步增长,国民的后顾之忧抑制着人们的消费欲望,而教育、医疗、住房等像一只只凶猛贪婪的老虎,张开血盆大口,不断地吞噬着国民的财富和血汗。在这种情况下,谁敢放开手脚、毫无顾忌地来消费?空喊“拉动内需”只不过是“痴人说梦”。
从市场兴衰的因果关系来说,只有将人们的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和购买行为才能实现商品交易量的增加。也就是说,只有民众的现实购买力才能决定市场商品的销售量和国家的总体消费水平,国民的现实购买力不增加,任何政策、措施都无法把民众的消费需求转变为消费行为。因此,如果政府真正要刺激国内消费,使内需和各种消费动机能够有效转化为消费,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加人民群众收入
一是通过减免、降低各种税费和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扶持各种大、中、小企业不断做大作强,藉此增加国民就业机会,并制定最低工资保障线和工资增长机制;二是制定相应政策法规,激活各种创业主体和要素,鼓励国民通过各重途径、多种形式创业,并为国民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三是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建立真正代表公平的分配制度,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念,使国民从国家的改革发展中分享到应得的成果。
二、减轻人民群众负担
要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减轻人民群众负担。如精简政府机构、压缩公务员队伍,提高政府效率、规范政府运行、治理各种行政乱作为,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和国家政治成本,减免涉民税收和各种收费,降低国民维权成本,平抑市场物价等等。
三、改善公共服务
要加大政府在教育、卫生、社保、文化、公共交通、人居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为人民群众入学、谋生、创业、经商、出行、务农等社会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
四、提高国民福利
政府应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使之与国民经济和物价的增长速度、幅度相适应。如设定贫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线,孕妇、婴幼儿营养补助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生活补贴,失业救济金,自然灾害救助金等等,帮助需要的国民。
五、完善社会保障
政府应投入启动的基础性资金,建立健全国民保障体系,使国民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住房等各方面都得到根本的保障,彻底解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