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行为的陷阱


羊群行为的陷阱

 

前不久流传一则消息,某只股票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出现几位影星的名字。这只股票连续涨停的时候,谴责之声也连续出现,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白纸黑字,说人家搞内幕交易。于是,这些影星赶紧声明,不炒股。但没人相信,其理由是,不会这么巧,几个人都同名同姓。后来相关主管部门一查,此人非彼人,的确是同名同姓,几个都如此。这么巧的原因,可能是有人布局。从网上查到这类消息,有人出高价购买与明星同名同姓之人的身份证,开设股票帐户。好象明星都握有鲜为人知的内幕消息,他或她现身某只股票股东的名单中,这个公司就有了不得的事情要发生。进一步的现象是,一群散户信以为真,跟风而上,哄抬股价,布局者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当年的空城计被后人演绎得神乎其神,现在一个小骗子在股市里就可以把子虚乌有搞得很逼真。从他人的行为中来获取自己行动的信息,这就是所谓从众现象或羊群行为。比如说自驾游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选择用餐,一个办法是哪家饭店外边停车多就选择哪家,这就是从众。这是一种节约信息费用的办法,从这一点来讲,从众是一种理性行为,把一切从众行为斥为非理性是不明事理。但是必须看到,从众行为是有陷阱的,哪家饭店外边停车多就选择哪家,一些骗子会制造人气,没什么人来吃饭,但呼朋唤友,在饭店外面摆满车,造成一个宾客盈门的假象。不知道买什么股票好,有些人跟官太太买,有些人跟明星买,骗子就去买与这些人同名同姓之人的身份证,制造一个该股有大事要发生的假象。从众行为隐藏的陷阱是,如果源头信息是假的,会产生一场闹剧。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在大街上逃命似的奔跑,一个跟一个,所有的人都夺路而逃。是的,这样的闹剧是可以导演的,而且没什么技术含量。

之所以说这些人为导演的闹剧没什么技术含量,是因为这些把戏容易识破。以明星炒股这个案件为例,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讲,其实那些大腕是不可能去二级市场炒股的。某人用十万元买入某股票,持有一年卖出,得十二万元,不能说这个人赚了二万,因为你没算十万元资金一年的机会成本。比如把这个钱存到银行,有利息。那好,就算三千元利息,那他还赚一万七。也不能这么说,因为你还没算时间的机会成本。把时间用于炒股了,这个时间就不能作他用了,这放弃的用途产生的收入就是时间的机会成本。这个人是赚是赔,还要视时间的机会成本而定。这些明星赚钱的途径多,把时间用于炒股,相比其他的赚钱途径,是得不偿失。这就是说,这些人炒股,时间的机会成本之高,以至于不可能这么做。或者你会说,他或她不会天天看盘,而是有内幕消息,花不了多少时间,这叫顺手牵羊,何乐而不为呢?如果真是这样,他或她会象演戏一样使用替身,怎么可能自己赤膊上阵呢?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傻瓜把三百两银子埋在地里,上面竖一块牌子,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阿二看到牌子,挖出银子,在牌子的另一面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这些明星如果用真名搞内幕交易,岂不成了那个傻瓜和阿二!这个案件,监管当局查到此人非彼人,原来是同名同姓,就不了了之。其实,此案的要害不在于股东名单中那几个人是不是那几个明星,而是这场闹剧的导演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