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屈,指的委屈、收敛、收藏,或者说隐藏。信,一般注解是伸展,其实也有守信之意。“往者屈也”,过去了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就没有了,而是隐藏起来了,就像一个东西屈成一团,收缩起来你找不到了。“来者信也”,未来对于我们而言,就像是一个本来就存在的东西,渐渐进入你的视野,在你的眼前伸展开来,有一种如约而至的感觉。另外,这个“信”也有蛇信之意,白蛇吐信,它吐出信子是在到处寻找、探寻未知的环境。“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一件事情过去了,马上新的事情又来到了,总是给人一屈一伸、一往一来的感觉。我们在生活中的体验是不是如此啊?它跟前面的“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是一个道理。
  
  那么,这一句里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利生焉”。这个就是涉及到人的愿望了,人都需要从事物发展变化中认清利害关系。我们想一下,世界上的事情,如果没有屈伸的变化,会不会有利害关系?铁板一块就无利害可言了。正是因为有这种一屈一伸、一往一来的变化,那么聪明人在中间,才找得到“利”,找得到可以利用的东西。世上的利和弊,都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怎样趋利避凶呢?这就是你的智慧的问题了。不管是日往月来也好,寒来暑往也好,往屈来信也好,它在对立变化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势。这个势是往“屈”的方向发展,还是往“伸”的方向发展,你就要学会判断,然后再把这个势把握住。
  
  我们看有些人,你能感觉到他永远都是走在时代的前面,总是比别人要快半拍,总是可以得风气之先。因此,无论做什么他总能得利,总给人棋高一着的感觉。但是有一些人呢?任何事情都晚一拍半拍,总是处于跟风的状态。现在流行说“炒股炒成股东,炒房炒成房东”,炒股炒房都晚了,都套在其中卖不出去了,这就要受制于人,会吃大亏。即使偶尔没有吃亏,得利也不多,只得到一点人家尾巴上的利。所以,在这个屈伸之势中,就是考验我们智慧的地方。学习易道是要致用的,顺势而为,能屈能伸,就是“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尺蠖大家都看见过,是一种毛虫,之所以叫“尺蠖”这个怪名字,是古人要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一般就张开姆指和食指,就这么一卡、两卡、三卡……这么用手来量。尺蠖行走就是这么一拱一拱的,就像我们用手指测量长度,就是这样一卡一卡的,状如尺的量物,所以就是尺蠖。“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它之所以把背拱起来,是为了往前面走,为了伸展。“龙蛇之蛰,以存身也”,龙我们没见过,蛇到了冬天要冬眠,它要蛰伏起来。蛇冬眠是为了保存身体,保存能量,等到惊蛰节一过,春雷一响,眠蛇就纷纷出洞,又充满了令人畏惧的力量。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这以后就是对前面比喻所下的结论。易道的精义必须要“入神”,要进入到我们的精神中来,要在自己的精神当中去体会。只有精义入了神以后,你才能够把这些学问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让它成为我们在社会人事当中的好帮手、好参谋。当然,我们学习易道精义,目的性太强也不好,要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不然,就容易走入实用主义的误区。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利用,就是把“精义入神”之易道精神,在社会生活中运用,为了什么呢?为了安身。所谓安身,实际就是安心,心安则身安。如果我们的心不安,身体横竖你是安不了。按中医的说法,心属火,一个人内心不安,虚火就会上扬,身体也就会随之不安。如果我们的身心都得到了安宁,那么内在的德性,就会一天比一天增长;我们的精神境界就会一天比一天高明。当然,这也不是说有意要去显示崇高的德性,而是通过“精义入神”,通过“利用安身”,自然而然就使自己的德性崇高起来。前面讲了“天下何思何虑”,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需要我们穷折腾,不需要我们有意东想西想,不需要人为造作,只需要你把心放下来、安下来,就对了。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这里作者就说,超过了前面这些,那我就不晓得还有什么更好的了。也许还有,但“未之或知也”,我就不知道了。
  
  在方山易的原则中,有“易无不可知论”之说。易道,它是不承认有什么不可知的东西的。为什么呢?因为“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道是牢牢把握在当下,把握在现实。过去和未来,实际上都是在现实这个点上显现出来、集中表现出来的,所以,过去也永远是现实,未来也永远是现实。为什么呢?过去的事情,它必然是从现在过去的,有了现在才能过去;未来的事情,也必然是现在的未来,永远不能离开现在谈未来。我在上一节课说话的时候,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当下”、在“现在”说的啊!但是,此时回头去看上一节课讲的话,它已经是过去了。过去了就不存在了嘛,未来还没来,也不存在嘛,所以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永远都是当下一瞬!
  
  方山易之所以推崇“易无不可知论”,就是因为易道、易理的核心,是牢牢把握当下一念的状态,所以《彖辞》里面经常有某某卦之“时义大矣哉”一类的赞辞。所谓时义,就是当下的意义、现实意义,比如“解之时大矣哉”、“睽之时用大矣哉”等等。
  
  当然,这里一句“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并不是说易道还有不知道的东西,而是作者自谦,我前面说的那些东西,说到道法自然,就已经说到了极致了,再没有什么说头了。如果你还想要什么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东西,那么我告诉你,即使有我也不知道了。
  
  下面一句,“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前面说到的这个“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我们的德性一天一天崇高起来、盛大起来,那么,要崇高到什么程度呢?要盛大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穷神知化”。所谓穷神,就是对我们自己精神的认识,要达到一种极致,达到穷尽其源的地步。禅宗里讲参话头,要把一句无义味的话参到它的“头”上去,参到这个念头的起处、参到念头最初生起的那个地方去。这个生起一切念头、一切精神内容的地方,就是穷神之所!你能够“穷神”,当然就能够“知化”,那么你的智慧就能够达到一种化境。把这种非常高明、非常精妙的智慧境界彰显在社会人事之中,这就是学易之人的盛德大业,也是学易者最高成就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