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老师(我可以肯定TA是一位大学教师,不过我实在不知TA的大名)的一篇日志上,我做了如下的留言:
其实,书不能带来真理,换句话说,书不是“对”的象征,也和“真实”关系不大。读书不是读ta的结论(当然也有必要),而是ta的推断过程。智慧闪烁在过程中,而不是结论中。一本好书的评判标准,和ta的结论并无多大关联。
也许,我有那么点虚无主义罢!
但我的确认为,就知识层面而言,存在着“对”或“错”,比如根据生理上的特征你可以判断一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但是,就智慧层面而言,的确没有什么“对”或者“错”,同样,比如如果仅仅根据生理特征来判断一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恐怕,是不够的。
在我们未成年之前,所接受的都是知识性教育,1+1=2,这是要学习并记忆的。但在成年之后,我们所需要去不断充实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大部分的书籍和知识或有关系,但更多的,应该和智慧有关。而大部分的书籍的结论属于知识,但智慧,却存在在推导出这个知识的过程中。
是的,过程,比结论重要。
结论,是存在在客观世界中的,我们会去发现。但过程,却是存在在主观世界中的,需要我们去发明。我们用我们不同的心态去体会不同的过程。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但的确,也有一千个。
也许,这也是知识分子和知道分子们之间的区别。前者,如果我们还承认是隶属于学者的概念的话,应该更注重过程。牛顿的万有引力重要么?呵呵,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更重要的是,万有引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失效?换句话说,一个知识,何种情况下会被“证伪”?
这是智慧。
而真理,属于智慧,所以,没有绝对的真理。
同样的,人世间,最美好的,是人生,而不是人生的终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和结论的PK:如果将婚姻视为爱情的结论,那么,自然就是一座坟墓。
你我的人生,依你我的心态而变。
We all will die, but, we are different.
Copyleft © 2009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买玩具 上Toy61 分享到如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