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增长、低通胀”的诱惑


  我们即将告别2009年,真应验了那句话,这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至少在宏观数据上,中国经济率先实现了V型复苏。这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但却完全落在了政策视野之下。温总理多次强调信心比黄金还宝贵,现在看的确如此。以四万亿为主的一揽子政策,以惊人的气概推动了中国经济领先反弹。

  笔者在这里写专栏也已近一年,在第一时间和读者交流分享了我对宏观经济的想法和判断。今年一季度,我认为当时经济是在企稳,算不上反弹,并认为政策应该进一步出台政策刺激消费。对于全球范围内的印钞票行动,我觉得不会带来实体经济的快速好转。这一观点在2季度部分改变,那时我已是中国V型复苏论的支持者,但对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还有所保留。随着新增信贷的突飞猛进,有关通胀预期的担忧越来越多,不过在今年四季度之前,我一直认为出现通胀预期是有利于经济复苏的,并认为通胀预期难以自我实现。从今年8月份起,我在专栏中跟踪了中国相关政策的微调。最近我开始觉得,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先于美国逐步向中性过度。

  宏观经济过山车式的运行对经济研究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但也让这一领域变得魅力无穷。危机爆发伊始,我曾认为中国的经济地位将有较大的提升。中国受到的正面冲击较少,在金融领域尤其如此。相反,中国政策在危机管理中更加果断有力。

  这要求我们应该从更宽广的视角考量眼前发生的一切。当我们做经济分析时,我们实际上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数据可供借鉴。并且,世界的发展从来就是不平衡的。中国经济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增长动力正在喷薄而出。就整体而言,中国经济还没有到达增长前沿,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的阻力还不大。

  我们还需要对中国模式有更深入的思考。中国经济增长被称为谜团,因为和标准的西方模式不同。尽管模式也存在差异,但整体而言,资本主义是维持经济长期发展的主流框架,甚至被认为是唯一成功的框架。

  此前,全球对中国模式的认可多是局限于过去的经济成功,但对未来的前景却满怀疑虑。危机让部分人改变了这一判断。危机检验了中国政策回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这也让我们开始理解,中国经济成功背后的制度因素,尤其是政府层面的因素。尽管存在大量争议,但如果没有政府的作为,我们很难拥有这么好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

  在政策保持连续性和全球整体复苏背景下,201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有望保持“高增长、低通胀”态势。总体而言,救火式宏观调控的压力会有所减轻。就明年来说,最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不是来自通货膨胀,而是资产价格膨胀。宏观经济以及企业盈利的持续向好将构成基本面支撑;货币金融环境的相对宽松将构成流动性支撑;而全球范围内的通胀预期和做多中国的预期或将成为故事性支撑。

  就宏观经济而言,中国的确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产能过剩、消费不足、国际帐户巨额盈余,这些矛盾在危机应对过程中进一步激化。从这个角度出发,也有人不愿意为中国的救市政策打高分。当然,有这些观点的人,不是在看空中国经济前景。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对中国的崛起保有很大的热情,倾注了大量的研究精力。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觉得他好,但总希望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