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传媒战略“楷模”默多克同志这次怎么傻到要扮演“螳螂”呢?
这几天连续关注新闻集团屏蔽google的举措,在《第一财经周刊》2009年11月23日“观察者 李洋”的一篇文章中(《默多克乱了阵脚——与谷歌对着干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讲述到:“知道吗?它们剽窃了我们的信息。”默多克忍不住发了飙......他们一致认为,谷歌、微软等搜索引擎的聚合功能,“盗取”了他旗下纸媒的新闻内容......其首席数字官(CDO)乔纳森.米勒说“从谷歌带来的用户最多就是看看一篇文章就走了,这种流量对我们来说没有价值。”高品质的内容不该通过免费的途径获取,“这不是媒体的生存之道。”——行动——屏蔽谷歌!——说穿了,默多克们应该是对之前所有的收费模式摸索均告失败的一种心态的折射,已经变出来的收费戏法行不通,又眼睁睁看着互联网在免费阅读他们的“心血”,迁怒的目标当然是最大的搜索引擎了!我这里说他们“迁怒”自然是有道理的,往后看——
《周末画报》2009年12月5日刊“商业发现”版块刊登《新闻集团/微软 不能搜索的新闻》,其中讲述了事情的后续发展:近日,新闻集团正在于微软洽谈合作,计划将该公司旗下的报纸内容从谷歌搜索的结果中移除,由微软的必应独家提供其新闻网站内容的搜索链接,相应地,微软须为此付出一定的费用。其他一些新闻机构也都表示,有可能会效仿新闻集团的做法......跟着DrDog一起看看——新闻集团的新招数出来了——首先制造一个“商业模式”给谷歌的死对头微软一个打击谷歌的“好机会”,微软你参不参加?作为利益交换条件,新闻集团向微软要一些费用(显然新闻集团现在没有很好的办法直接向读者伸手要钱),收费?保证了!这个商业逻辑设计得简单、有效?!可是DrDog要问了:第一,微软会同意这个合作逻辑吗?对于“大众都市类”媒体,向不确定大多数人收费?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可以,有了互联网,有的东西免费是定局了,互联网给人类太多选择。而且,微软还要同时小心再次背上“垄断”、“欺负人”的骂名,这对新闻集团可能暂时无所谓,但是对微软是个敏感话题。第二,有没有微软加入,新闻集团都可以从技术上轻易屏蔽谷歌,只是技术屏蔽谷歌并不代表新闻集团就能实现成功收费,但是就算微软加入了,就能“实质”屏蔽谷歌吗?显然加入的阵营力量还是不够的,同样的新闻,只要不是新闻集团独家的,别的媒体也会报道,只要不是特别紧要的话题,读者干吗非要找新闻集团看报道?不是神经病吗?可是,这要联合多少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合作啊?光是协调工作都很困难。《金融时报》、《经济学人》、还有新闻集团的《华尔街日报》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在线收费阅读,实现实际营收,是因为它们不是大众都市类,它们是(财经)专业媒体,对应的读者普遍认为这些信息平台上有深刻影响他们事业发展的“要命”的东西,黏性超强,时效性要求很高,正所谓商场如战场,一个重要的商业信息、分析、评论被我先读到,我就能先比你做出动作,这样的阅读一般是不能等到第二天的!付费阅读理由很充分。第三,默多克同志可能还得继续研究一下今天的互联网社会的某些本质——该免费的东西,你只能免费,一定要群众给钱你才给群众看,群众是不答应的,而且,群众可以自发抵制你,比如,如果有其他传媒企业招募新闻调查志愿者参与新闻爆料挖掘,那么你对手的报道内容的详实程度、深入程度顷刻间就能把你之前建立的“独家”优势化为乌有,你怕不怕?当然,你也可以这样做,但是前提必须是你要开放,不能要钱。再比如,你出版(包括在线新闻)的新闻,群众当中只要有一个人花钱阅读到,他/她可以把你的独家内容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另外形成新闻,甚至再加上一些自己的评论(无论好坏,就像我现在进行新闻评论一样,我不提《周末画报》《第一财经周刊》又怎么样?呵呵)用一些“非正规”的互联网途径散发出去(只要这个新闻不是什么要命的新闻,只是比较有趣,世界上哪有那么多要命的新闻啊),你难道要起诉他/她吗?
综上所述,DrDog认为,默多克现在是急得要跳墙,同时也反映了他商人的本质,当然这次算是“利令智昏”了,出此败笔。默多克大人啊~,您挡得住互联网的洪流吗?我敢打赌,默多克这次行动要不能从长计议,依然我行我素地走下去,最轻的后果是过几天不做声了就算了,最重的后果...呃...我还是借您个算盘自己算吧。
也不白说您,送您三件礼物:
第一个礼物:一句中国成语——“螳臂当车”,好留在下次造访中国传媒界的时候用用,不明白什么意思的话,可以请教一下您的夫人邓女士(我不想损人,只是幽默一下,sorry了莫老师)。
第二个礼物:给默多克老师一个建议,根据DrDog对传媒的研究,我认为,您大可以把一些《泰晤士报》、《纽约邮报》这样的大众都市类在线新闻敞开给人民看,敞得越开,您的这几个品牌越有群众基础,可不单单是个发行量的问题啊,这从品牌战略上叫“品牌的文化沉淀”,只有广泛而深入人心的媒体,才能保持好的高“知名度”、美好“品牌联想”等品牌资产,长期的品牌文化沉淀造成消费者(读者)号召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每个品牌媒体当中多设计一些衍生产品(比如特色栏目、专版演化为杂志、衍生活动、衍生商业调查平台等等,好玩的东西太多了,只要这个在线品牌的群众基础够深厚),让群众和其他商家在一些不得不掏钱、不得不找你送钱的事情上实现巨额应收岂不是更高明的战略吗?这些衍生产品在品牌战略上称为“被担保子品牌”(就是一种“子品牌”需要母品牌或者公司品牌撑腰的那种),有时候同时会扮演新的“战略品牌(就是成为“明星产品”进而转变为“现金牛产品”的那种长期品牌)”甚至“银弹品牌(就是一枪就能把竞争品牌击毙的那种品牌)”,在产品品牌层面上很可能演化成“品牌活力点(通俗地讲,就是能够把垂死的品牌救活的那种广义产品概念)”或者至少扮演“侧翼品牌”用以牵制竞争品牌的精力,反正从战略上好处很多了。
第三个礼物:推荐莫老师一个经济界学者的一些书——郎咸平教授,他在一些作品里面对一些行业本质的东西做了很多有价值的阐述,读一读,没坏处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