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岩寺传奇》出版发行
华岩寺传奇封面
一位历史名人、一座禅宗古刹和一场神秘法会,将蒋介石和四大元老与虚云老和尚巧妙的串在一起,演绎出一个蕴含天下兴旺“玄机”的历史故事,凸显出真实而鲜活的蒋介石,这便是《华岩寺传奇》(即《蒋介石与华岩寺》)的精妙所在。
蒋介石为何偏爱华岩寺?妙处难与君说。
历史需要的不是“事实”,而是对“无常”的妙语。
本书由重庆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发行,全国新华书店经销。定价37元,重庆天健互联网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优惠邮购。
著名作家、禅学家李哲良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师承国学大师季羡林和美学大师朱光潜,专心著书、深藏不露,默默著述《潜能与人格》、《中国禅师》、《中国和尚》、《中国女尼》、《红楼禅话》、《红尘佛女》、《佛光禅影》、《随缘漫笔》、《说禅话美》、《名人佛缘》、《人欲一奇人李卓吾》、《禅林清音》、《王朝闻评传》等已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部,近千万言。》、《禅林清音》首印5万册已销售一空!李哲良先生着眼于人类大文明的终极关怀,从宏观来把握历史的动向,揭示人类社会的真缔,坚持自己的思想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在近代各类名人身上所浸染的佛光禅影中,若能领悟到文化人格的风采,我也就可以‘拈花微笑’了”。
序为《华岩传奇》作
老 谭
一位历史名人——蒋介石,一座佛教名刹——华岩寺,中间用一个“与”字连起来,就构成了李哲良这本新著的名称,煞是引人欲知究竟。一半儿为着求解,一半儿出自好奇,我先读完了它的打印搞。
是一场特别法会,把蒋介石与华岩寺联结到一起,并演绎出了一段值得回顾的史实。距今67年前,抗日战争已进行了四年多的1941年12月,时在战时首都重庆的蒋介石、林森、于右任、居正等军政首脑,与虚云、太虚等高僧大德心气相通,志求与共,在重庆西郊的华岩寺隆重举办了“和平护国息灾大悲法会”。法会以构建团结御侮、民族复兴的“精神堡垒”作为旗帜,持续49天,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如今李哲良史海钩沉,禅音通灵,将其置于重庆大轰炸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依照大事有根有据,小事不拘不泥的写作原则,采用通俗文学的叙述形式再现出来,无疑做了一件无愧前人、有益后昆的好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精神堡垒”之于重庆,具备特别深沉的涵义。1939年3月11日,国防最高委员会正式颁布《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由蒋介石亲自出任国民精神总动员会会长,在全国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其“共同目标”概括成为三个口号,即“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5月1日晚,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广场(在今重庆日报社内)举行国民精神总动员宣誓大会,国民党党政要员悉数到场,蒋介石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决定,在当时已被炸成一片废墟的都邮街广场(即今民族路、民权路与邹容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建造一座象征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寇精神的建筑物,定名为“精神堡垒”。1941年12月30日,“精神堡垒”竣工落成,通高7丈7尺,寓意“七七”抗战。
对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及其纲领,中国共产党当时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1939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发表《为开展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既肯定其主导一面在于激励全民族的抗战到底的决心,从而表示基本拥护,又指出了其中限共、反共的内容,为维护团结而有所克制。5月1日,在延安各界国民精神总动员及“五一”劳动节大会上,毛泽东以《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为题作了重要演讲,对三个口号作了新的解释,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振奋抗战到底的精神,动员一切力量,争取全民抗战的最后胜利。这些史实说明,延安与重庆,共产党与国民党,当时在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大方向上是基本一致的。
正是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蒋介石等人力促举办“和平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并且将其与都邮街在建的“精神堡垒”遥相呼应,视之另外一座“精神堡垒”。自然,作出这种特殊选择,也与蒋介石个人分不开。一方面,他作为20世纪中国的政治家,服膺王阳明的“心学”,相当重视精神聚合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又有宗教情怀,不仅笃信基督,而且崇尚佛教,相信宗教可以对人产生政治代替不了的精神影响。两方面集于一身,自然会情有所钟。而在客观条件上,佛教的普适性显然超过了儒、道两教,选中华岩寺举办法会便成为必然。李哲良凭着他的佛学、史学造诣,对于这一切了然于心,因而能写出这本《蒋介石与华岩寺》。
读过全书打印稿,我感到,它并不是梳理性的史学著述,而是逸史加演义的文学作品。整个作品虽然以法会作为最高潮结尾,但法会在总体构架当中主要是一条基本线索,而非示现重点。重点在于沿着这一条基本线索,蒋介石个人,以及若干相关人物,彼时彼际的所思所欲,所言所行。李哲良既入乎其中,又游乎其外,信马由缰地写人写事,逸史成分如其神,演义文字如其形,将他的这本新著写得相当通脱不俗,博达见雅。由兹引申出一个特点,就是文学性强过史学性,但又区别于戏说历史。
不过,对于逸史加演义一类作品而言,文学性通常是一柄双刃剑,其一刃体现形象生动,增益可读性,吸引读者游目骋怀。另一刃标注锋利明快,若挥舞失范,难免伤及作品自身。《蒋介石与华岩寺》当中,前一刃为主,的确值得欣赏,但后一刃也时见共生。好在这巫生统一在“心”上——“神心”之“心”,就让这本书凸显出了独特品位来。怎样的品位?我把它归纳为八个字:通而不俗,达而有致。
2008年7月2日于淡水轩
附录
蒋介石与“精神堡垒”
纽约有座“自由女神”,巴黎有座“埃菲尔铁塔”,重庆也有座为世人景仰的“解放碑”。
不过,对今天年轻一代来讲,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解放碑”还有个很阳刚的名字,名日“精神堡垒”。更令人惊讶的是,想不到当年这座遐迩闻名的“精神堡垒”,竟与蒋介石和他情有独钟的华岩寺有着一段奇特的因缘。可以说,至今还是个谜,就连老一代的重庆人也未必详知其情吧?
1939年12月1日,日机轰炸了蒋介石在溪口的老宅,将他的元配夫人毛福梅活活炸死。日本占领溪口后,又挖掘了他的祖坟,摧毁了蒋家的“龙脉”,还准备炸死他的“太子”蒋经国。不仅如此,日本第二航空司令官西农治郎和第三飞行团团长远滕三郎,还奉命制定了袭击蒋介石的秘密计划。先后于1939年6月1日、1940年2月22日和1941年8月30日,几次轰炸蒋介石的行营和黄山官邸,企图将他葬身于火海之中。正如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写的:
呜呼!倭寇必欲毁灭我全家与绝灭我子孙者,乃如此之毒也。……敌必杀余而甘心乎?似此残暴凶横实古今所未有,若不予以消灭,何以维持人道?(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一向深信“唯信仰可以移山”和主张“先立其本,以人格精神树信于国民”的蒋介石,决心打造一座不可征服的“精神堡垒”,既体现他“振作精神,此全为余一人之责任,顶天立地,旋转乾坤”的“不屈意志”,也期唤起国民的抗战信心,从而粉碎敌人妄图摧毁我“抗战意志”的阴谋。
蒋介石将此重大使命交予时为重庆市市长的吴国桢亲自办理。吴国桢(1903-1983),湖北人,蒋戏称他为“九头鸟”,办事大刀阔斧,颇得蒋氏夫妇的赏识。吴国桢奉命后,次日即发表广播演说,宣布要修一座体现重庆抗战形象的“精神堡垒”(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市工务局当即行文,负责具体实施。(附原件)
但老蒋并不满足于此,他从王阳明的“心学”中参悟到,在“治心”方面,“无胜于有,佛优于儒”。所以,在命吴国帧打造“有形”的精神堡垒的同时,他又委派国府主席林森(1867-1943)、考试院院长戴季陶(1890-1949)、司法院院长居正(1876-1951)、监察院院长于右任(1879-1965)等几位元老重臣和佛门居士,由国民政府直接出面,举办一个规模宏大,遍设8个分坛和为期49天的“和平护国息灾大悲法会”。为此,还煞费苦心地把远在广东南华寺的宗教领袖虚云大师请来作坛主,主坛中心便设在“有龙则灵”的华岩寺(附照片)。
自从“龙脉”被日机摧毁后,蒋介石就密令他的和尚朋友太虚法师,悄悄地替他寻找“龙脉”。太虚先在南京紫金山寻得一处风水宝地,但鞭长莫及,难以修葺。后又在重庆华岩洞发现“龙穴”,因此迷信风水和推崇佛教的蒋介石(他又是一个基督教徒),便决定为“精神堡垒”度上“佛”的灵光和“龙”的血脉。(参见刘秉荣:《民国官场迷信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1月版)。但要将“真龙天子”的诡秘心态,注入到“精神堡垒”中去,是万万不能公诸于世的,只能搞“暗箱作业”。所以,除太虚法师之外,他没有将心中的这一秘密告之任何人。不过,“借佛增光”,为“精神堡垒”增添佛的震撼力的这种形式,则可以大张旗鼓地开展。他认为:“宗教式的信仰亦为革命心理唯一之要素耳,顺应时势,迎合众心,为革命领袖唯一之要件。”因此,丌坛之日,蒋介石率文武百官莅临法会,并按照事前与虚云大师的约法三章,不仅满足虚云提出的“大赦天下、减免赋税、赈济难民、禁屠放生”等苛刻条件,而且还不惜以“委座”之尊,当众向坛主虚云三叩三拜。这一跪拜,反倒拜出了老蒋的谦卑,跪出了他的风采。(参见《华岩寺》和道坚的《中国佛教与社会探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6月版)
不管当年蒋介石打造“精神堡垒”时的初衷是什么,也不管带有什么样的宗教色彩,但客观上毕竟顺应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潮流,符合时代的、民族的和国家的需要。因此,通过法会的袅袅梵音,在人们心里形成一座座“无形”的“精神堡垒”,拱卫着世界的和平。而那座屹立于闹市中心的“有形”之“精神堡垒”,则无声地向全球展示着中国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屈的“抗战意志”和造就民族精神的伟岸雄风。
这一信念,很快获得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认同。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等政治明星,都不约而同地纷纷赞赏中国人的这座“不可征服”的“精神堡垒”。其历史信函和卷轴,至今还保存在碑内的地下室里。(附原件)
由此可见,这座“精神堡垒”和“红岩精神”,都不是哪一个人的,它是全民族和当时支持中国抗战的海外侨胞,以及外国友人,一起用心血打造出来的。它既是重庆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其实,每个民族、每个时代、乃至每个人,都在打造各自的“精神堡垒”,而且力图更新更好,更善更美。
因此,我们应当特别珍惜这张来之不易的名片。在繁荣与陷阱并存、生机与危机同在和机遇与失落一闪而过的今天,更应该打造崭新的“精神堡垒”。当罕见的汶川8级地震猝然降临华夏大地时,中华民族又一次用血肉筑起了一座摧不垮的“精神堡垒”,为撑起和谐世界的一片蓝天而成功地竖起了一座震撼世界的历史丰碑!
[2009年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