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义男”的情和义,因何而来?


四川男人吴加芳因为在汶川大地震后背亡妻回家的举动,被网友称为“地震中最有情意的丈夫”,其后再婚的消息又引发广泛争论。时至2009年初,有人曝出吴加芳身背亡妻并非自愿,并指责吴加芳是一个薄情寡义、不肯赡养自己父亲的人。对此吴加芳回应称坚持不供养老父亲,即便坐牢都无愧于心。(2月18日央视网)
        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触动不但是灾难,还有感动。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相继出现,一些感人的事迹被人们牢记于心。哪怕一些人一个细微的举动或本能的行为,在非常时期里,也会被人们感性的去渲染一番。“情义男”的出现,即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一个男人的老婆死了,作为丈夫将其背回家安葬,在农村是一件很正常和普遍的事。如果死者的丈夫不将其背回家,还有谁有这个资格和义务?背死者回家,大多是出于无奈。或者没有钱将其就地火化,或者请不起人和没有人帮忙。在“情义男”之前,不就有千里背母的事情么?
        若不是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不是四川人、不是遇到记者采访,吴加芳的行为在社会上并不会引起什么反响,更不会被媒体和网友们浓墨重彩的渲染为“情义男”。可“情义男”毕竟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男人,和我们周围人一样,真实而平凡。人们将其冠以“情义”两字,无论从道德和思想境界上,一下子都人为的提高了。因此,当“情义男”很快就结婚时,人们惊讶了;当人们得知“情义男”不赡养自己的老父亲时,人们更是感到无法接受。
        一个人,若被人为的赋予了某种荣誉称号,要么其人在这种光环下不堪重负,要么最终会被人们视为“离经叛道”。而“情义男”,如今似乎就是一个“离经叛道”者。他的所作所为,哪里称得上“情”与“义”?与人们心目中重情重义的好男人形象相去甚远,也根本不能成为他人效仿的“榜样”。
        实际上,四川男人吴加芳并没有做出什么壮举,但也没有犯下大的过错。他做了一件本属于自己的份内之事,只是出现在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恰好给了人们一种美好的遐想和情感寄托。人们的或赞叹或谴责,都是建立在人们所赋予的“情义”两字之上。舍去这一称号,人们还会如此议论他么?
        死了妻子后重娶,和老父亲有着几十年的情感纠葛,这些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男人身上并没有特别之处。而自古“情义”两字份量很重,一般人根本肩负不了。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男人,仅靠一件小事情来支撑这两个字是不可能的。人们人为的抬高其思想境界和行为,只会是“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变成一场闹剧和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