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修道之士。师父告诉他说:“要修道,不要修庙。”修道之士风餐露宿,茅庐洞穴都是栖身之地。修道属于个人的事,传统的修道者可以隐居山林,也可以混迹市廛。现在的崇道者将修道的希望寄托在场所,似乎没有庙,就无法修行一样。因此,他没有听师父的话,兢兢业业地修了一座像样的庙,自以为大功告成,自己从筹备组负责人变成管委会主任,后来又成为没有升座的住持,又过了几年,别人称他高道,称他大师。这时他觉得自己既不是建筑大师,也不是大法师,更不是大宗师、大炼师。自己算是什么大师呢?为人修庙却误了自己修道,于是他觉得师父的话语不无道理。
修庙属于大家的事,庙是大家相聚学道、体道的场所,在庙里大家可以交流学道的体会。历史上有志于修庙的道长,把修庙的过程视为修道的过程。修庙的钱财来自大家,所以他们精打细算,含辛茹苦,修营灵观,劝造道像,香花灯烛,随力供养,决不铺张浪费;他们全性葆真,情欲寡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以道为事,后己先人、济生度死、谦卑退让,内魔鬼贼逐日消尽,入世、出世皆尊道贵德,决不忘记自己是位道士。庙修成而德将成,这样的道士能担当起弘道立德之重任,是未来的高道。
可惜的是,时下不少修庙者,只修庙不修道,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灯红酒绿之处,满眼觥筹交错,满桌杯盘狼藉,满身酒味烟熏。在修庙过程中积“醪”成疾,乱性坏事者有之;轻怠了自己的修持,结果是本末倒置,少了道蕴,胸无经文手无术,只有经历却少智慧者有之。“近来世上人多诈,尽著布袍称道者。问他金木是何般,噤口不言如害哑。却云伏气与休粮,别有门庭道路长。”这是九百多年前南宗祖师张伯端对一些托名修道者的批评。庙修成了,但没有活力,信众稀少香火淡,游客不至鸟雀来。修庙者凭什么来带领信众一起修道?
修庙,人人可为;修道并非人人可成。有远见的修道者应该做到坚定神仙信仰,苦己修炼、以道化人、以道生财、以财济人、以人弘道,把自己的修道和修道的快乐融化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悟性,与大家分享,真正体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化思想。有了信仰核心、有了信仰的磁场,才能凝聚信徒。在这一点上,南宗修炼实践不可忽视,它是通向神仙境界的津梁。
当然,修庙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修道是一辈子的事。有志于引领广大信徒修道的人,应该做到修庙为了修道,修道与修庙两不误。
修道与修庙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