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薛崇简与崔湜
——《大明宫词》观后札记
谭汝为
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的后半部分用很大的篇幅描摹刻画了一个悲剧人物——崔湜的传奇经历:崔湜原是薛绍的儿子,原名薛崇谏,父母相继死去。太平公主大仁大义,视如己出,二人情同母子,感情深厚。崔湜成人后智勇双全,与临淄王李隆基结为兄弟,受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信任和器重。在电视剧的最后几集,崔湜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主要角色之一,他忠心辅佐太平,杀死武三思;和李隆基合作用苦肉计诛杀韦后,建立了功勋。但因权欲熏心,他竟然背着太平先后毒死了即将登基的太子和睿宗李旦,又丧心病狂地刺杀李隆基,最后以被李隆基杀死为结局。太平公主因而万念俱灰,为了让李隆基顺利即位,她自杀而死。
历史上薛崇简是薛绍和太平公主的嫡亲长子。太平公主和薛绍结婚生有二男二女,和武攸暨结婚生有二男一女。史载: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太平公主的儿子崇简、崇敏、崇行同授三品。在中宗昏聩、韦后乱政时,太平公主令长子薛崇简跟从临淄王李隆基以尽辅佐之责。在杀韦后、废韦后所立少帝,拥相王旦为帝的斗争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团结一致的;薛崇简追随李隆基也是有功的。历史上睿宗李旦并无被崔湜毒死之事,而是被拥立为帝,执政两年后(712)传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位,是为玄宗。
太上皇李旦在公元716年病逝,李隆基受禅执政后,太平公主和玄宗的矛盾迅速激化——史载:“(太平)公主惧玄宗英武,乃连结将相,专谋异计。其时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公主纠集了宰相窦怀贞以及岑羲、萧至忠、崔湜、薛稷等十多位大臣密谋举兵入武德殿杀太子,发动宫廷政变。结果阴谋败泄,太平公主被赐死。在这场阴谋政变失败后的大屠杀中,薛崇简却安然无恙。原因是当他发现太平公主的政变阴谋后,曾苦谏劝阻,以致公主大怒,“搒掠尤楚”。事后,薛崇简被恢复了官爵,并赐姓李。这也许是李隆基对姑母和表弟的一种特殊的回报吧。
历史上的崔湜(671~713)是定州(今河北定县)人,进士擢第。他和太平公主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史载崔湜“美姿仪,早有文才”,但此人却是一个卖友求荣、反复无常的小人。中宗神龙初年(705),大臣桓彦范等吧崔湜视为心腹,令他伺察武三思的动静。他见武三思权势太大,反向之告密;竟劝武三思杀桓彦范以绝后患。景龙时(707~710),又依附上官婉儿、韦后及安乐公主,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韦后垮台后,又依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因阴谋政变被赐死,崔湜也因参与策划而被流放岭南。后因皇宫内侍揭发崔湜曾和他密谋毒死皇帝,于是玄宗派人追至荆州将他在流放途中赐死。
《大明宫词》把历史上的薛崇简和崔湜合二而一,加以艺术虚构,重新塑造了“崔湜”这个阴鸷而诡秘的人物形象,旨在突出太平公主的仁爱宽宏,并以此制造悬念,并加强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但是,由于过分追求出奇制胜,造成了剧情与重大史实严重不符的缺憾,例如崔湜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背着太平公主毒杀即将登基的李旦,并一意孤行地刺杀李隆基;不仅与史实相悖,而且使观众对这个人物自身的能量和性格发生逻辑产生种种疑惑。
(此文为旧作,写于2000年电视剧《大明宫词》热播之际,写后置于箱箧,未曾发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