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人生


 

论幸福人生
  
 
摘 要: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列夫.托尔斯泰告诉人们“人的真正幸福就是义无返顾地抛弃他的动物性。”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能过精神生活的动物,所以人们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幸福时不能忽视精神上的追求。幸福最终只能来自于人的丰盈的并且充满爱心的精神家园,是做一个真正的人所对应的具有的美好感受,这样的感受不是暂时的,而是与产生它所具备的爱的精神,与一个真正的人同在的。只有这样,一个人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人需要有对做为一个真正的人的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把它看成一个永恒的命题,而并非是一个人的把占有、获得享受看成是幸福的思考,这些是虚假、短暂的。把自己的生存就看成是生命和幸福,这样的幸福当然会因个体的生命的短暂、暂时性,从而不具有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真正的幸福应始终都体现着爱的精神、真正的人和非暂时性的特点。所谓真正的幸福人生可以看作是一种科学的“生命意义”,这样的生命意义要求人们把个体生命意义与人类生命意义联系起来,让人们进行团体合作,应对人类的幸福有所贡献。人们应当认识到真正幸福人生的内涵,应更加重视精神的追求,掌握精神的力量 ,而不是一味的对世俗名利的追求。马克思告诉了人们要追求真正幸福的人生,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指针“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应培养自己的爱的精神、追求崇高的精神,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来完善自己,使自身更完美,只有这样才能为别人的完美、幸福,为人类的完美幸福而做出更多贡献,像这样的人生就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全人类的幸福正是由这样的每个人的对这种真正幸福的追求所构成的,而如果社会是普遍幸福的,那么它也会使个人得到幸福。人们渴望自由、美好的本性没有灭  
 
关键词:幸福人生 爱的精神 真正的人 非暂时性 生命意义 自由王国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每个人,只要是还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展望,有所期待的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是不尽相同的。其实也无需他们都用语言表达出来,从他们生活所追求的目标,就可以看出他们是以得到人生中的什么或是达到人生中何种目的来作为一种人生幸福。说到底,也就是一个人他所确立的人生价值是什么?正因为他所认为的这样一种人生,至少说是对于他本人来讲是有价值的,所以他才会努力追求,力求实现。
然而,在当代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中,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少,难道是他们都不能达到他们所期望的某种人生目标吗?当然不是。尽管现代的社会在物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同时在对物的使用上也具有充分的知识,但是人们却并不因此就能够获得某种人生幸福之感,享乐、愉悦之类还远不是幸福。那么,什么才是人生的幸福又或幸福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人的真正幸福就是义无返顾的抛弃他的动物性的幸福”[1]列夫.托尔斯泰告诉人们。当然,从这一句话的概括人们还不会对真正的幸福产生深刻的理解,在人们的脑中始终似乎还没有抛开原本的对幸福思考的樊篱,那即是还迂于对个人幸福的思考。人们在现世的生活中,首先追求的总是个人的物质生活,因为物质的生活不仅是基础而且是可感的。对物质的追求是人的本性要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们往往也会因此而醉心于其间,认为只有对金钱物质的大量占有,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因而一味地追求对物的享受。同时它又派生出人们对名利、荣誉、地位的追求,这是一种个人的虚荣心理的满足。然而,人要追求幸福,人之所以为人的更重要的正是人是有思想的,是能过精神生活的动物。他“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语)。所以,当我们再一次思考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时,我们不能够忽视的便是精神的追求。
幸福是什么?幸福甚至连一般的快乐、愉悦都不是,它会是对物质的追求占有吗?如果会,那么在现代功利主义盛行、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的幸福感为什么不会增多反而在减少呢?现代社会的人们面临着更激烈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名利地位的获取比较迫切。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拥有金钱财富已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这也就似乎一下子打开了人们对物质利益占有的狂热欲望。这种物质利益欲望的无止境,导致了人对物的使用已超出了他的正常本性,使人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生活极尽奢华。事实上,这一切却一点也不会反映出他是具有美的本性,恰恰相反,正反映出他们精神上的空虚、情感枯涩、麻木不仁,只重视对自己个人情感的玩味。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人心浮躁,物蚀人心的社会里,又有谁会去认真的思考幸福的人生呢?在多数人看来,现在谈精神上的幸福是虚无的,必须要看到点实际物质利益,并拥有这些才能得到幸福。可惜,幸福从来就没有光顾过他们,尼采把现代人称之为“文明的病兽”,他们一个个脸色苍白、气喘嘘嘘、汗流浃背,在拼命挣钱时却被金钱玩弄。幸福其实最终只能来自于人的丰盈的并且充满爱心的精神家园,是做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对应的具有的美好感受。这样的感受不是暂时的,而是与产生它所具备的爱的精神,与一个真正的人同在的。只有这样,一个人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人生的追求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是幸福的人生只有一种,那就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幸福是来自爱的精神,是做一个真正的人的美好感受,他不是暂时的。由这些便组成了幸福的人生,它包涵了爱的精神、真正的人、非暂时性的这些特点。但是人们何以去理解他们?何以真切知道他们所苦苦最求的物质感官的生活并不是幸福的生活呢?何以真正理解列夫.托尔斯泰所讲的那抛弃了动物性的幸福的真正的幸福呢?
人们都是生活在这凡尘之中,没有哪一个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总是要进行世俗的活动的,可是人们却往往自甘被掩埋进对世俗声色犬马的人生追求之中。这种世俗人生是远离了真正长久幸福的人生的,因为它没有爱的精神。而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或缺少爱的精神,只追求对物的占有享受,那么他是不可能理解幸福人生的真谛的!看一看当今的青少年,看看我们自己,“游戏、卡通、言情、武打、花季文学成为今天的中学生的主流文化,日益使他们的情感变得干涩而冷漠”“外语和计算机把人们变成实用的机器”。[2]难道这些生活就是他们所认为的有意义的生活吗?或是他们对生活本身就感到很迷茫,也就只能在游戏和言情、武打之类的文学中找到一点快乐。然而这些显然不是创造幸福的所在,这样的人生也谈不上什么幸福人生,因为他们还不能明白幸福是什么。他们缺少的正是思考、探索和追求人生幸福的精神,人们认识的还只是这样一个世俗的社会,他们人生的价值目的还只是停留在使感官的个体物质生命得到满足。人需要有对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应把它看成一个永恒的命题,而并非是一个人的只是把虚假的和短暂的占有、获得、享受看成是幸福的思考。
不需要过多的叙述,“任何理论也不能对人掩盖这样一个明白无疑的真理,即人的个体的存在只是一个不断走向死亡和毁灭的过程,因此在人肉体中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3]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人生论》中,思考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人的真正生命、真正幸福怎样才能实现?他已经告诉我们“抛弃动物性的幸福是人的生命的法则”。[4]他所讲的动物性不就是指人的那种一味追求感官的个体物质生命的满足吗?不就是指人被虚假的幸福所蒙蔽的对暂时的占有、获得、享受的追求吗?幸福的人生就是要抛开人类这种动物性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要具有爱的精神、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具有非暂时性的特点的。动物性的幸福,托尔斯泰或又称为是个体的幸福,正是缺少这些特点。要使人们能相信他们一直认为的那种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还是用托尔斯泰的论证来说明吧。
“个体的幸福之所以不可能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呢?第一是为了寻找个体幸福的人相互之间的斗争;第二是实际完全虚幻的享乐,它耗费生命,导致厌倦和痛苦;第三是死亡”。[5]接着托尔斯泰又进一步进行了阐述,“个体生命的痛苦和个体幸福的不可能的另一个原因是:耗费生命个体的享乐是虚幻的,它们只会导致厌倦和痛苦”,[6]而“对死亡的恐惧是由于害怕肉体死去和害怕失去生命的幸福而产生的”[7]。所以,托尔斯泰真正揭示出了人的对动物性幸福(这是由于人们缺乏追求真正的幸福的精神的指导)的追求不会达到的原因,“人的生存的痛苦并不是来源于他的个体需求,而是由于他把自己个体的生存就看成是生命和幸福。只有在这个时候,人的矛盾、分裂和痛苦才显现出来”。[8]
把自己个体的生存就看成是生命和幸福,这样的幸福当然会因为个体的生命的短暂、暂时性,从而不具有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真正的幸福是具有非暂时性的特点的。这种非暂时性,是指超出了个体生命享受的那种暂时性,超出了个体生命之外的,使真正幸福具有某种永恒意义的特性。既然个体幸福是不可能的,那么真正的幸福到底又该是怎样的呢?又何以去实现呢?人生的真正幸福要体现出爱的精神。列夫.托尔斯泰当然也论述到这一点,“所有的人活着都是为了别人的幸福,他们爱别人都超过爱自己。那时你和所有的人都被所有的人爱,你也就在这当中得到了你所希望的幸福”[9]。而对于这一点,他又进行了在论述“如果人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使别人获得幸福上,即他爱别人超过爱自己,那死亡对他来说就不是生命和幸福的终结了。对于活着是为了他人的人,死亡对他来说不可能是生命和幸福的毁灭,因为别人的生命和幸福不仅没有因他的死亡而毁灭,而且常常是因为他的牺牲而变得更多更有力量”。
 此外,真正的幸福人生乃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才会追求的人生,这真正的人正是那种能够领会到生命意义,人生价值之于人的根本内涵的人;是抛弃了动物性幸福追求,具有了爱的精神,而且在追求真正幸福人生时又能使自己努力成为一个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这样一个真正的人。马克思在他的关于人的异化理论中,对一个真正的人则有更深刻的论述,“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活本身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10]马克思所认为的真正的人就是作为类存在物的,过类生活的人。这种真正的人的类本质其原本正是作为一个人所本来就应具有的本质特征。也只有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他才会去思考和追寻人的真正幸福,幸福的人生其实就是最本真的人生,是人努力向善,追求精神自由、生命自由的人生,它应是出自于人的本性特征的。所以,托尔斯泰有指出,“人们通常都认为抛弃个人的幸福是人的功绩和美德,并且也这样说。其实抛弃个人的幸福不是功绩也不是美德,而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条件”。[11]又正如马克思也曾讲到,在共产主义这样一个真正的人的活动的社会里,并不存在什么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人们抛弃个人幸福,不仅爱自己也去爱别人,这不是什么利他的高尚品德,而只是人的应有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生命特征的表现。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真正的幸福始终都体现着爱的精神、真正的人和非暂时性的特点。列夫.托尔斯泰对人生的论述就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他侧重于人的爱的精神,强调人的精神上的更高追求。当然,这种精神自然又体现在对这种幸福人生的追求上,即抛弃动物性的幸福,要能够爱别人甚至于胜过爱自己。而马克思更偏重于分析人的生命活动本质,认为人的类生活才是人的真正生活。他强调人的自主只有的活动,强调人的类本质的复归。人要追求真正的幸福就必然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要注重自由的有意识的即有那种领悟人生真义、追求真正幸福的精神。经过这些论述,人们应当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因此也就应当积极去追求实现这种真正的幸福,过一种幸福的人生。然而,人们会觉得这种幸福人生是一种必需吗?由这些理论(这些理论所讲的幸福人生对人的精神要求很高),他们似乎还不能感觉到真正幸福人生的必要性!他们似乎还不大愿意抛弃他们的对个人的被称之为动物性的幸福的追求。为了使人们再进一步的理解人生的幸福、幸福的人生,那就让他们来看看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问题的论述。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们对各自人生幸福的不同追求,正是他们内心所赋予的对生活意义的不同看法。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一直是以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它。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我们解释之后的东西”。[12]这里的“解释”即各人对生活意义的不同解释,也是各人不同的生活目的。个体心理学又认为“如果我们对每个人的话语充耳不闻,而只观察他的行为,我们将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他的‘生活意义’。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等都遵循这个‘生活意义’而行。他的作风,他的一举一动都蕴涵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13]既然有不同的生命意义,那么“每一种意义多少含有错误的成分,都在错误和正确两段变化。没有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生命意义”不过“我们却可以将意义分出高下:有的美好,有的糟糕;有的错得多,有的错得少。我们还能发现:较好的意义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而较差的意义都缺少哪些东西。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科学的‘生命意义’,它是真正的意义的共同尺度”。[14]其实,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认识不也正同于对什么是幸福人生的思考认识吗?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幸福观,它也没有绝对正确与绝对错误之分,但是却也是有的美好,有的糟糕的。而且,所谓的真正的幸福人生,就可以看作是一种科学的“生命意义”,它是真正的意义的共同尺度。真正的幸福是与他人的幸福、人类的幸福联系在一起的。
生命意义因人而异,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而我们欲使自己的生命意义趋向于美好,那我们就应该选择一种科学的“生命意义”,这样的生命意义是使个体的生命意义与人类的生命意义联系起来。如果个体心理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们也就为人为什么要追求真正幸福的人生做了很好的说明,因为这样的人生才是带有科学的“生命意义”的人生。个体心理学这样论述到:
“我们并非人类种族的惟一成员,必然要和他人发生关系。为自己的幸福,为人类的幸福,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关联。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他们无法单独达到自己的目标”“我们的最大目标就是: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和我们的同类合作,一延续我们的生命”[15]因此,我们要能够为别人,为人类的福利而着想,需要与同类进行合作,生活的意义应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分子,要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16]。个体心理学又分别出多种错误的生活意义和多种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并举例而言再加以分析“所有失败者(神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他们争取的目标是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事实上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作用的,意义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时,才有存在的价值。我们的目标和动作也是一样。每个人都努力地想使自己变得更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领会人类的重要性是依照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顶的话,那么他必会踏上错误之途”而“所有真正生活意义的标志是,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且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东西”。[17]
可是,要使人们接受科学的认识、掌握真理往往也不是很容易的,正如培根说过,“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的某些恶劣的天性”。[18]所以在探讨真正的生活意义时,就难免会受到许多人的疑问,“他们或许会问:‘对于自己,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如果一个人老是考虑别人,老是为别人的利益而奉献自己,他岂不是要感到痛苦?如果一个人想要发展自己,至少他也应该为自己设想。难道没有人应该学习怎样保护我们自身的利益,或加强我们本身的人格么?”。[19]这样的观点,正是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他们提出疑问:若老是为别人的利益而奉献自己,那岂不是要感到痛苦?这些人对个体心理学所指的科学的生命意义或真正的生命意义产生怀疑。但是,个体心理学对此观点表示大谬不然,并给出了理由,“假如一个人在他赋予生活的意义里,希望对别人能有所贡献,而且他的情绪也都指向了这个目标,他们自然把自己塑造成最有贡献的理想状态。他会为他的目标而调整自己,他会以他的社会感觉来训练自己,他也会从练习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种种技巧。”“另外,还有一点足以证实:奉行乃生活的真正意义。正视现实,我们便发现祖先留下的东西——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公路、建筑物、开发过的土地以及在处理人类问题技术方面的种种生活经验。”而“对于不是以合作为生活意义的人,我们所下的断语是:‘你是没有用的,没有人需要你,走开。”[20]
至此,个体心理学完成了对真正生命意义在于什么的回答?是在于进行团体合作,并要为人类幸福献出自己的力量。其实,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深入分析论证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只有追求真正幸福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人们应该追求实现这种幸福人生。人们也只有肯定了这样的幸福人生,才会进一步考虑如何去实现它,所以就又如个体心理学所提到的“在现代文化中,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一旦我们发现其弊端,就应该改变它。”[21]而我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使自己达到真正幸福人生的追求境地呢?
 
                                                                                                   
既然我们知道了人的真正幸福是要能够爱别人,不要迂于个人幸福,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其实,在我们思考探索追求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是在努力地实现这种人生幸福了。列夫.托尔斯泰告诉我们要抛弃动物的幸福,怎样抛弃?那即是我们不应当只考虑的是个人幸福,把所有的一切都圈定在个人幸福的圈子里,我们应当具有一种爱的精神,我们应该能够去爱别人。这看起来似乎是很难,事实上这是要求人们要有一种高尚的情怀和美好的情操。这些正是要通过个人的不断的自我修养才能达到的人生的较高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本质上不是什么能够附加给别人的美德,它应是其本身作为真正的如马克思所讲的类生活的人所应达到的境界,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要求。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没能经过一番磨砺而做到这一点而矣。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拥有爱的,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问题只是我们如何使内心累积更丰盈的爱。人必须要有精神上的追求,我们应有对爱的深刻理解;应有对人生真正西方的认真思索;我们对人类的发展应有深切的关照。人往往总是因“名利”二字而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很累,因为对它们的一味追求完全是出于个人的。人们总是不能深入地去思考一些人生深层性的东西,他们以为有了名有了利之后,他们便能以一种成功者自居。而事实上,这种人生价值只是因占有了物的支配力量而得到一些所谓的称赞、崇敬,其实这只是在别人的羡慕之情和优厚的物质生活中得到的短暂的、虚幻的幸福。而对于一个真正的很有爱心、注重精神追求、具有美好道德品质、一个高尚而又有才华的人,对他们来说“名利于我皆粪土”!一个追求真正幸福的人是不畏生也不畏死的。不畏生之艰难,即使物质条件不佳也不会戚戚于贫穷;不畏死则更是精神上的一种伟大超越,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讲的:只因他是爱别人的,超越了个人的幸福的,那么他的真正生命不会因个人体的肉体的生命的消亡而走向毁灭。他的爱的精神仍给别人以温暖和力量,他的真正生命在别人的身上得到延续。
人们对真正幸福的追求正是来自于人们对人的真正的生命意义的、人生价值的思考,来自于人的对崇高精神、向善精神的追求。而这又需要人有爱的精神,当我们心中充满了爱时,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有意义,我们的人生会变得更加有力量。爱如同滋润万物的甘泉,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之不至于干涩枯竭;爱是人类一切崇高精神的核心,爱指引人们追求精神的完善,以此通往人类真正幸福的殿堂。在我们的生命中,爱是不可缺少的,缺少爱的人又何从构建起追求真正幸福人生的精神支柱呢?“爱是人的最高尚情感。情感教育,一般来说,是培养人的精神面貌的工作中的最艰巨任务之一。任何情感的基础都是道德因素和审美因素的统一”(苏霍姆林斯基);“为了使对方喜欢自己、尊重自己,不努力提高自己的人品是不行的。为此,人们有发奋努力的上进心、有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加责任感、增强自己的实力的欲望。人生倘若没有恋爱,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文学、美术也就黯然失色了”(武者小路实笃);“人心中可能潜伏有一种博爱的倾向,若不集中于某个人专一的对象,就必然施之于更广泛的大众,使他们成为仁善的人,像有的僧侣那样”(培根)[22]
可见,人们想要有美好的精神追求,向往幸福的人生,希望获得真正长久的的幸福,那么他怎能不去使自己更有爱心呢?而这更广博更深刻更隽永的爱,正是需要每个人通过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得到完美的结合,并努力使自己获得精神超越才能够达到的。人们总是渴望幸福的人生的,人们在这凡尘中历经生活之磨练,同时也是历经思想情感之磨练,谁不幸福拥有幸福的人生呢?但是,人们总是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中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当他们苦苦追寻,到头来得到的还不是幸福的人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追求的只是那些限于很小范围内的人生幸福,而且他们又尤其看重物质的利益和个人的声名。因而他们不能得到(其实只是在更高的精神境界内才能获得的)对人生真正幸福的美好感受。真正的人生幸福只存在在这种更高更美好的精神世界里,而不是在单单的赤裸裸的名利场上。当然,在这里包括全篇的主旨并不是否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旨在让人民认识到真正幸福人生的内涵,使他们更加重视对精神的追求,掌握精神的力量。要知道,人对物的欲望的无止境的追求必将会使人的生命日益颓废、荒淫,人不能没有精神的向导。而且人们应意识到一点:人不应只是一味地围绕个人的利益而进行人生追求这种个人利益除了物质上的追求,还有个人精神上的那些对虚名的追求,以此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这些追求最终还是局限在一切以个人为核心上。人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精神向导,并以此作为人生最有力的生命支柱。只有这样,人才不是迂于完全的个人追求,当他能够把自己的幸福与别人的幸福、与更多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时,这样的幸福才会是最美好、善良和永恒的。
对于这样的幸福境界、对于这样的理想目标,虽然我们很难实现,但是我们不能没有这样的信念,不能没有这样的精神追求。人们应该认真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思考生命的深刻意义,人们应该思考他们是为什么而活,面对生存、物质、精神,人们应该思考什么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人生追求。罗素曾经向世人坦然,“三种感情,虽则朴实却无可抗拒地主宰着我的生命:对爱情的无限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人生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像这样的经过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后的人生幸福的选择则是最根本的心灵选择。有了这样的选择,我们的一切行为便反映着这样的选择,正如个体心理学所讲的: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蕴涵着他们对这个世界和他们自己的看法,遵循着这个被其赋予了"生活意义"的选择。
而我们的选择应该是确定不移的,我们不正是要选择一条通往真正幸福人生的道路吗?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也许我们看不到尽头,而且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在我们的心理面却始终坚信这样的生命历程是有意义的,我们是能够感受到人生的真正的幸福的。幸福人生并不是一个确定的结果,而是因为人们在深刻思考了人生的生命意义、人生价值之后,在内心具有了爱的精神,提高了精神追求时,才使得哪怕是平淡的人生也会闪出人生幸福的光芒。一个人也只有心怀美好理想,努力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他才能使自己内心世界更广阔,他才会去追求人生真正幸福。而这种对真正幸福人生的追求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幸福,不管人们所从事的各种职业如何千差万别,只要他们是为人生真正幸福而积极生活、努力工作着的,那么他们都将会是幸福着的,他们的活动因此也是值得称赞和崇敬的。
 
 
但是,在现世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选择职业或者说他们人生工作劳动的目的只不过是为获得更大的个人社会优越地位。哪里有什么追求真正的幸福人生的精神指向呢?而一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也必定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考虑,是要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追求怎样的幸福人生?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要看他在从事职业的人生生活中,他表现出来的到底是在追求一个怎样的人生。所以,在人们的具体生活当中,从人们对职业的考虑、选择和他们从事职业时的表现以及通过职业所要最求的人生目的,就基本上可以概括出他们所要追求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人生。因而,也就能见得出他们对人生幸福的不同认识,而真正幸福的人生还要等待着人们去发现追寻。
也因此,我们从具体的实际生活中,从人们考虑和从事职业的角度来考察幸福人生这一问题。既然,从对人的职业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人对其人生价值的确立和追求,那么人们就应当要对他们所选择的职业慎重考虑。它是人生中的重要选择,是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必须要做出的会影响他一生的职业选择。青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呢?如果他要追求真正的幸福人生,那么他又该遵循什么样的指针呢?马克思在他青年时期的那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已经告诉了人们,要追求真正幸福的人生,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23]
这正体现了,人们应使自身更完美,并且要有为人类幸福而着想的精神,这也正是对如何才能实现幸福人生的回答,要有崇高的精神和不懈的奋斗。此外,马克思对这样的指针,对这种真正幸福的人生又做出了论述,它是应该为人们所遵循的,"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24]由此,我们是应该去追求这样的人生幸福,而且"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5]
 
人们若要得到人生的幸福,实现幸福的人生,那么人们就得培养自己的爱的精神、追求崇高的精神,并且人们总是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奋斗来完善自己,使自身更完美;只有这样才能为别人的完美、幸福,为人类的完美、幸福而做出更多的贡献;像这样的人生就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而人们又是在选择职业,从事职业中反映出了人们的人生价值,所以人们就应当选择这种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这样就可以在这样的职业工作中实现人的幸福人生。然而,又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确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中程度上开始确立了。"[26]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才能拥有人的真正幸福时,也应该考虑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因素,而不只是从人的精神塑造、自身努力方面去解释。马克思在此时青年时期,还没有能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认识人的职业选择和实现人类真正幸福的途径。但是,到后来,马克思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更侧重于从社会关系角度出发来分析人类的解放问题,力求通过改变社会制度,从而为人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通向人类幸福的殿堂。
 
 
生活在幸福之下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他即使不能在肉体上获得充分自由,要受到世俗的种种约束,然而他却是能够保持一颗自由的心,在精神上欲超越现实飞进自由理想之王国的。这种真正的人即是被马克思称之为是能够过类生活,体现出人的类本质的人,是能够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人。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人生也就是要充分实现、归复人类这样的天性: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因为人们应当承认这样一种事实:人的本质力量不是在自我身上得到印证,而是在其客观对象上反映出。这就好像恋爱中的人,“在爱情里最高的原则是主体把自己抛舍给另一个性别不同的主体,把自己的独立的意识和个别孤立的自为存在放弃掉,感到自己只有在对方的意识里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认识”“爱情的内容只有恋爱者的自我,由另一个人(恋爱对象)的自我反映出来,恋爱者从这反映中又感到自己的自我”(黑格尔)[27]。而马克思则从社会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人人都能拥有真正的幸福人生?
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他揭示了在现世的生活中“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8]他分析了使人不能成为自主自由活动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的原因:这是因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分离,社会少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些因素带来人的异化,造成人不能成其为自由自主的真正的人。而且,马克思在以后的理论中对人的自由发展又有更深刻的论述。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始终贯穿马克思一生的,从青年时期的职业理想是要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到制定无产阶级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这里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了一个未来理想的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9]在这之后,马克思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类解放、人类真正幸福实现途径的深入探讨。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大形态或三大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是完全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是在狭窄的范围以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30]概括起来说,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经过由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到人对物的依赖关系,最后到人的自由独立、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正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阶段,是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社会。而要达到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全人类都可以得到真正幸福的这一阶段,就必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使物质生产的或精神文化创造的财富成为集体的社会财富,并能让每个人得到收益、获得发展。
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又更加透彻地阐明了这一“自由王国”实现的条件。他深刻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的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 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最合乎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31]。
人们如何才能得到人生的幸福,实现幸福的人生?也即人如何才能进入自由理想的王国?如何才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最终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之中?我们从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社会角度的论述中,可以知道,“要达到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物质生产领域的自由,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第二,社会领域的自由,使人成为社会结合的主人;第三,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自由,使人能够成为自身的主人”[32]。人类总是不断地在努力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幸福人生,而对于每个人而言又该怎样去对待呢?一个人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但他又脱离不了他所生活的这个全体人类社会,受社会历史发展的环境影响。所以,个人对他真正幸福人生的追求也正是包含了他对全人类幸福的美好愿望。全人类的幸福正是由这样的每个人的对这种真正幸福的追求所构成的,如果社会是普遍幸福的,那么,他也会使个人得到幸福。个人与社会是分不开的,人们如何才能实现真正幸福的人生?
一方面,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应有一个理想的社会。它应使人能够充分得到幸福,正如马克思一生积极斗争的是要消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最终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在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还应是具体社会环境下的个人的努力奋斗。人应该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品质,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应该追究卓越,并且心怀爱心,人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为他人为人类其实也是为自己的幸福作考虑。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我们都应怀有美好的人生理想,我们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它作为在我们尘世生活中的精神向导,在我们的内心应该是明灯永不熄灭的。即使是在人类理想的社会里,人们不仅有丰裕的经济生活,还应有完善的精神生活。一切追求真、善、美,渴望人的心灵美好、灵魂高尚,渴望人类幸福精神都是人间最美丽的思想之花,我们应该让它们开满整个人间。
 
 
我们思考自己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思考这样的时代下我们的幸福人生。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自由竞争开放的时代,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激活了社会上的每一个分子,给人们带来了思想的解放,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另一方面,在现代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中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人们受利益的驱动加大,人成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人的内在本质被客观物质所异化。这也就使得社会中物欲横流,以至物蚀人心,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要求降低了。离开了对精神的更高追求,那么人们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又是什么样的幸福人生呢?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而且在现今的这个时代表现得更为激烈。当社会的一切几乎都纳入到商品的交换关系中时,那么作为能够购买这些商品的金钱货币也就几乎成了衡量社会一切事物价值的标准。而人们也因此似乎看到了一个实在的价值追求,以为拥有了金钱物质财富也就抓住了幸福的绳索。于是,人们的所有生活目的或者说最重要的人生诣趣都指向了追求物质财富,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就是当今这个时代的人们追求的幸福人生吗?当他们苦苦追寻到,抓住了这些他们所认为的幸福之后,他们内心感到幸福吗?或许只是一种可怜的开心。如果一个人不能在金钱物质之外找到其他更有意义的东西,那么他的幸福人生将会是短暂的,也就不能称之为是幸福的人生。当他在获得了物质的欲望得到暂时满足时,当他在进行肉体的充分娱乐、释放、享乐时,之后,迎接他的只能是巨大的空虚。因为,他没有多么精神寄托,他是为他的肉体而存在,但却缺少灵魂。
他们常常会“秉烛夜游”、“夜以继日”以及时行乐,但是他们还是感到不能摆脱人生的痛苦,依旧带有几份空虚、怅惘、迷失。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他们关注的只是他们自己的那无止境的生活享乐。他们缺少爱的精神、缺少对他人的关怀,而且他们心灵的如此冷漠以至也让那些本来具有爱心,心怀美好理想的人感到失望。一个人要是没有正确的、美好的精神作为人生的强有力的支撑,那么他就会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困难所击倒,又怎么会找到真正的、长久的人生幸福呢?
精神的力量巨大的!可是,人们往往被世俗的功利所蒙蔽,不能意识到它的作用。甚至那些本应该更注重精神生活,并且应担负起引导人们过正确精神生活的知识分子,他们也忽视了自身的正确美好精神的塑造。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而大学更是文人精神塑造的文化高地。然而,现代的大学生正是缺少一种文人关怀、文人精神。上大学成了一件很庸俗很功利的事情,大学里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了将来能找个好工作,而这所谓好工作就是能既轻松又能赚到不少钱。当然,我需要再次强调一点:我并不是反对这样的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人的物质生存是必要的,而且,如果你有能力你可以为自己创造出更优厚的物质条件。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在我们的内心里是不是还能怀有美好的理想,具有比之对物质的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呢?我们的人生中还有多少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呢?想想罗素说的那句话,到底什么才是支撑我们活下去的真正动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或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正直的知识分子,读书求学不应只是为向着将来某个好工作,更不应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而是应当更重视对真理的追求,促进其自我精神的觉醒、发展和良好塑造,并且应积极引导社会中人们精神的进一步完善。他从事工作的指针应当是自身的完美和人类的幸福,并积极去引导人们过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的知识分子,他本身的生活才会是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社会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并不是要他们去“劳心者治人”的,而是应该把他们的幸福与广大劳苦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我们又该如何具体地去实现我们的幸福人生呢?我们知道了应该要有爱的精神,但是又怎样才能达到更崇高的精神境界呢?那我们在平时就应该多加强自我修养,吸取更多的优秀文化知识、思想精髓,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当然,要完全做到这些并不是很容易的,不然我们也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了,孔子有言“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虽然很难做到,但关键是要有这颗心。又如李白有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正是蕴涵着一种推己及人,成人达己,成己为人的精神。这也正是我们要追求幸福人生所需要学习和拥有的精神。在现代的社会当中,工商业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程度很高。如果我们能够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精神,发展社会精神文明,把工商业发展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那么,人们利用他们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一定会给自己也创造出一个更为巨大的精神家园。只有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人们的幸福人生才会真实地,长久地实现。
 
 
 
参考文献:
⒈ [1]《人生论:人类真理的探索》列夫.托尔斯泰/第119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⒉ [2]《名师教你读名著》柳泽泉主编 序言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版
          ⒊ [3][4][5][6][7][8][9][11] 同[1] 第119、114、129、130、130、142、116
          ⒋ [1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马克思/
          ⒌ [12][13][14][15][16][17][19][20] 第1、2、2、3、5、5-6、6、7、7页《让生命超越平凡》[奥]阿德勒/李心明/译 西苑出版社 2003年版
          ⒍ [18]《培根论人生》〈论真理〉[英]弗兰西斯.培根/何新/第1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⒎ [22][27]《情爱婚姻论》沈敬国、王依军/第241-259、136-140、1-7、12-17广洲文化出版社 1988年版
          ⒏ [23][24][25][26]《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许庆朴 郑祥福 周庆行 王国洪 冯继康 编选 第6、6、6、4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⒐ [28]同[10]
          ⒑ [29]《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共产党宣言> 许庆朴 郑祥福 周庆行 王国洪 冯继康 编选 第90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⒒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第95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⒓ [31]《资本论》第3第962-963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⒔ [3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童星/主编 第108-109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注:[30][31]材料均参见于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