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新感觉派的旗帜


川端康成:新感觉派的旗帜

在谈到川端康成的时候,我不只一次地听人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运气太好了。这倒不是认为他不应获得这项大奖,而是说,是谷崎润一郎(1886——1965)的死成全了他,并为他扫清了障碍。因为,如果谷崎润一郎获得了大奖,瑞典学院就不会再把大奖颁给川端康成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谷崎润一郎的书我没有读过,川端康成却是对我影响甚深的日本作家。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611生于日本大阪市。幼年和少年失去了父母、祖父母、姐姐,成为孤儿。192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和横光利一等人创办《文艺时代》,发起新感觉运动。中学时即开始写作。大学时写的短篇小说《招魂祭一景》,得到菊池宽、久米正雄等著名作家的赞赏。1926年发表《伊豆舞女》,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

《伊豆舞女》是半自传小说,写主人公在伊豆半岛旅行时与舞女相逢并双双堕入情网的故事。舞女以其纯洁的心灵,向年轻的大学生指明爱情之路。有着独特的人生感悟。他那唯美主义的风格,使之成为青春小说的代表作。中篇小说《雪国》是新感觉派的顶峰之作。小说写舞蹈研究者岛村与艺妓驹子、少女叶子的三角恋,创造出抒情化和朦胧化的艺术氛围和意境,表达自然之美、女性之美和人情之美。长篇小说《千只鹤》写男主人公菊治与亡父的情人太夫人及其女儿文子等几个女人的感情故事,对传统道德伦理无异于挑战。长篇小说《古都》写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的悲欢离合。姐姐千重子象征古都的四季和自然之美,妹妹苗子象征着北方杉的生机。表达了古都充满诗意的情调。

川端康成坚持“日本传统是河床,西方潮流是流水”的观点,追求“感觉在先,唯美至上,艺术第一”,其小说描述日本风情、日本人物、日本文化、日本精神,在艺术表达上,融入了意识流,并注重瞬间感觉,采取自由联想,充满了隐喻和暗示,形成了具有象征性的川端风格。

川端康成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时说到他在《临死之眼》中写道:“无论多么地厌世,自杀总并非开悟的途径;无论德行多高,自杀都无法达到神圣的境界。”这是讲芥川龙之介和太宰治的。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1927724因精神极度苦闷而自杀。1935年,为表彰他对日本文学所做的贡献,《文艺春秋》社设立“芥川奖”,以兹纪念。太宰治(1909——1948),日本浪漫派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日本战败,由于悲观失望而自杀。1972416,“以非凡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本性的日本灵魂”,并不赞赏自杀的川端康成,也自杀身亡。很不幸,与他同时代的三岛由纪夫,也走上了自杀的不归之路。

川端康成和新感觉派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20世纪30年以施蛰存、穆时英、刘呐欧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就是师承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