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深圳“一区四市”的定位要求中,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要强化深圳“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对深圳在国家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事实地位的一种认定,也是对深圳作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今后在全国经济战车上能够发挥引擎作用的一种期待,更是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代特区面向未来的光荣与梦想。
2008年的深圳GDP已经达到7800亿,是全国率先突破实现人均GDP万元美元关口的地区。这标志着深圳已经迈入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门槛。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已经具有了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强市”基础,可以预见的是深圳经济总量仍然可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但经济体量的简单抬升并不是经济强市的所有内涵。要形成和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地位,还必须打造更具有引领作用的城市竞争力和号召力。
提升国际化程度是深圳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建设现代国际城市既是深圳的战略目标,也是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必然内涵。与国际性城市的标准相比照,深圳尚存很大差距。深圳应该紧紧围绕“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并且能对全球产生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等国际城市的主要价值体系和基本要义开展自己的工作。一方面,深圳应该通过“深企走出去”、打造本土跨国企业、加大投资推广力度,更高质量的引进外资,开展国际化的城市营销,建立深圳的国际影响力。另外要大力引进国际人才、国内外语人才和建设城市外语环境,不断加强自身国际化系统的完善。同时要着力、加大与香港的合作力度,通过与香港的深度合作,借用香港的国际化资源,提升深圳的国际化成长速度。在深港两地政府取得一定共识的基础上,强力推进深港都会圈的体系化建设。在合作机制层面,要努力获得中央政府的支持,形成从上到下的常规的深港合作框架,使得深港之间的合作协议能得到真正的、具体的、有效率的实施。在城市规划安排上,要更充分体现“深圳向南”的对接特征, 概念化的深港创新圈、深港投资圈、深港生活圈都需要进一步的项目化和实务化。同时,还要纵深推进区域合作,以深港为核心,大力整合惠州、东莞两地,使整个珠江东岸形成更为广阔的国际化发展腹地。
发展总部经济是深圳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关键能力。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先应该是增长模式示范市。作为高科技产业特征突出的深圳显然明确的先发优势。在中国的科技产业格局中,深圳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质量、标准、性价比上具有整体上强大的竞争力。深圳的“四个90%”充分证明了深圳“自主创新”的活力。如何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推动和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质量的不断提高;如何壮大支柱产业,提高支柱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仍是深圳经济发展不变的主线。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必须具有强大的城市辐射力。深圳应该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核心价值体系予以重点建设。要通过“做高”城市平台价值,使深圳真正能成为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所在地、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主要制造业的集群中心;要让无论是扩张性外迁的企业,还是成本压力下被动外迁的企业都能把深圳视为总部(事实上有一定比例的外迁企业仍然把管理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留在深圳)。不可回避的是,深圳现有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环境上,需要迫切建设的是总部经济支持资源,在人力资源结构、高端服务业水平等方面要尽快改变现在与上海、北京、广州之间存在的比较价值差。要改变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只注重总部经济的主体市场目标,而忽视总部经济支持资源建设的现状。大企业因为自身的稳定性和强大的生存能力需要的更多则是一个高城市价值、高效率低成本的行政服务水平,国际化的市场和文化环境和更为便捷的国际国内通道。
强大服务能力是深圳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因素。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是服务强市。没有高水平的服务业,就没有辐射力强的城市服务能力,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深圳具有强大的金融、物流产业基础。金融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快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多样化、完善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建设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物流业要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打造“世界交通重要枢纽”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要根据《纲要》的要求,加快发展主要包括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深圳要特别把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文化作为重中之重。要大力建设和提供世界都会文化,使深圳成为全球文明、商业思想、资讯相互激荡的地区。值得重视的是新型商业模式的发生中心正在偏离深圳,大量的带有未来性和强增长性的“商业种子”正在北京和上海滋生。这是激荡的商业思想、充满激情的创业者(包括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活跃的资本在一个地区集群和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圳需要重新通过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打造具有新型价值观的“容器”,使城市回归中国的“人力资源中心”、“商业机会中心”、“商业模式发生中心”的历史地位。
总之,我们需要理性的认识到,“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不是一个荣誉,而是一种责任和目标,深圳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作为一个“中心”的全面价值体系。这是深圳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