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歌:“小文怀沙”何其多


  文怀沙的年龄与学术之真伪,吵嚷得鸡飞狗跳。文某人何许人也?谈歌不了解。只是那年在鲁院学习,见过此人一面。至今也不知道是哪位教员一时心血来潮,当“神仙”请来了。当时就纳闷,文学班嘛,请这位来讲什么?于是,课也没听(回宿舍睡觉去了)。后来听人说,文先生只是大讲特讲了些男女爱情的事儿(人活九十九,还是爱这口儿?),很雷人的。印象么,此人也就是个普通老头儿,个子不高,胡子长一点(是不是假的?髯口?不知道)罢了,至于他是不是装神弄鬼,四处行骗?谈歌也不想评价。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有凑热闹之嫌),是因为由这场风波想起了与此相关的几个词儿,趁着这锅泔水还热乎呢,放进去一块煮煮?

  先说文坛。有文坛这一说嘛?这是造得词儿。得,只要是造了词儿,就是树了旗,就是有了平台,就有了来找事事儿说事儿的闹事儿的。闹来闹去,就成了江湖。江湖么,就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打个比方,就像个菜市场。卖什么的都有。出个文怀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您就只当他是个卖土豆的,只不过嗓门儿高了点儿罢了,只不过是无照经营罢了。君不见,哪个地方没有文怀沙这样的人物呢。嚷嚷得凶着呢!

  其实翻开各地方文化名人录,你知道其中哪一位是骗子呢?打着诗人的旗号,打着小说家的旗号,打着评论家的旗号,打个什么的什么旗号,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多种宣传。收红包,吃白饭,签名题字照相纪念品,全活!推托不掉,还得即席讲几句。他们到底写过什么?没有人追问,鬼也弄不清爽。或者说,他自己花钱买个书号,出本书(还不定是不是他写的呢?),就开始闹腾。

  二说文化。是一个领域。或者套用经济观点,就是一个行当。只要是行当,就有来吃饭的,也有来要饭的,还有来噌饭的,更有来混饭的。不必大惊小怪。文怀沙——如果大家揭露得对,也就是个来混饭的。想想看,如果不是所谓的“国学”热,文怀沙能折腾起来吗?记忆犹新,文革开始时,比着劲儿背诵毛主席语录,记性好的就沾光了,某地一个媒婆因为背诵得多,竟然被突击入党,还选成了党代表。谈歌很怀疑,当年的国学提倡者是不是“托儿”。

  再说国学。有“国学”吗?现在怕是没有,中国只有“热闹”。隔不久,就得有什么“热闹”出来,闹大了,就得千军万马加入。拣近的说,想想看,从打鸡血开始,喝凉水、甩手、红茶菌、气功、周易热、中华鳖精,以至炒股,炒房种种,这些热闹几乎都闹成了全民运动。说句泄气话,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民众信鬼,算卦的就多。民众财迷,股市就拥挤。反之也是如此,有人忽悠,就有一群人跟着哄。赵本山演了一个“不差钱”,进饭店就问“有没有”——自以为幽默。出了个“小沈阳”,全国都跟着“纯爷们儿”“毕姥爷”。悲剧耶?喜剧耶?这种社会情态下,大大小小的文怀沙们就应运而生粉墨登场了。闪亮不闪亮的吧,反正大白天闹鬼的事儿,层出不穷。谈歌相信,如果明天有人炒狗屎,市场上就有卖的,肯定就有买的。还得是热乎的。您说臭?肯定有人说是“大补”呢!

  哎!怎么了?脑残?唉!就这么了!崩溃!市场经济有个法则:即假币多了就会驱逐良币。君不见,大大小小的才女,才子,大师,著名种种,层出不穷。关键是,嚷嚷的时间久了,当事者自己就相信了。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变的了。就真才女了,就真才子了,就真大师了,就真著名了。就真他妈的不害臊地自己崇拜自己了。迈着方步,端着架子,拉着长腔,恨不能捏个泥像,自己给自己跪拜。偶滴个神呢!

  诸位,文怀沙或者武怀沙,咱们不管,文怀沙或者文怀泥,咱们也管不着。咱们还是各自审视一下自己的周边,把那些“小文怀沙”清理一下,删除一下。绿化一下个人环境,优化一下自家心情,少来往,少搭讪,少说话。否则,“卖拐”的事情就经常发生了,还是那句话,您如果长成了肉包子模样,就别埋怨总有狗跟着。

  小心啊!“卖拐”是轻的,倒过来,就是“拐卖”!赶上您是个年轻妇女,那可就更惨了!

           (注:谈歌,当代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