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祢衡之死


  《击鼓骂曹》是一出京剧老生传统戏,取材于《三国演义》,戏中祢衡似乎站在正义的立场,从装扮上也具有正派忠义的模样(祢衡形象是老生、俊扮),貌似骂曹骂的有理、骂的爽快,其实从史料上看祢衡只是一个酸腐文人。史上的祢衡很孤傲,有的时候过于锋芒毕露,甚至有些轻狂,最终祢衡死于他的不谙世事,与忠义无干。

  祢衡东汉末年的名士,他自幼饱读诗书,精于韬略,以能言善辩闻名,受孔融的赏识。在《后汉书》中记载:“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祢衡“少游北海,偶遇孔融”,从记载中可以看到祢衡与孔融十分投缘,虽然二人在年龄上有巨大差异,孔融年长祢衡十几岁。

  《后汉书 祢衡传》中记载: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兴平中,避难荆州。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剌,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或问衡曰:“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对曰:“吾焉能从屠沽儿耶!”又问:“荀文若、赵稚长云何?”衡曰:“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融亦深爱其才。

  ……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箠。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祖主簿素疾衡,即时杀焉。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

  《三国演义》第23回对祢衡的描述基本上采用后汉书的记载,作者个人立场的不同(贬曹尊刘)有改动。不过众多的资料表明祢衡朋友甚少,具有典型的酸文人特征,虽然有文采但缺乏社会经验,近乎于孤芳自赏,时间久了就有点清高自负(这一点三国演义也有所体现),连曹操及众多谋士也不放在眼里(需要注意的是祢衡这种表现绝不是一般的文人相轻),曹操的文采在当时也是不得了的。历代都有类似祢衡样的人物,现在也不缺乏,这样的人体现为好斗,到处树敌,口无遮拦,总是喜欢与人唱反调不管别人观点正确与否,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自我,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此类人虽然是极少数但极令人生厌。

  祢衡的清高不同于赏识他的孔融,更不同于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不愿参与政治,体现了不愿受礼法束缚超凡脱俗的文人特征,祢衡既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又孤傲自负,看谁都不顺,与人交往更不注意口德,损言祸出,树敌太多,死于黄祖手上(黄祖主簿更痛恨祢衡,当然置之死地而后快)实属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祢衡是死于自己的轻慢,祢衡活着的时候就像苍蝇一样令人厌恶,死了大家都觉得安心清净。祢衡的死不是死于忠义,他的死就是死于自己的偏执,正如曹操总结:腐儒舌剑、反自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