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现象又有新发展
【文摘版编者按】近来余秋雨的名声又有新的发展,余秋雨已经成了“信口开河”的象征,“牛皮大王”的代名词。有如下一系列事实为证——
历时四年多策划编撰的《谢晋画传》日前出炉,余秋雨在该书首发式上称,谢晋始终在为中国苦难曲折的历史提供人性美,“即便鲁迅在世也一定会承认,谢晋足以与之比肩。”(新京报,11月25日报道)
【人群外博客牛头评论】……罪过罪过。但我实在难以苟同余秋雨大师的“比肩”,是不是“含泪”说也不晓得。更搞的是,他居然说是鲁迅在世也会承认“比肩”。(代圣贤立言?自命为鲁迅的代言人?)
或者是余秋雨说话太“文”,我没听懂意思呢?那么上网查查“比肩”的意思吧:
1.并肩。2.并列,居同等地位。3.指地位同等之人。
4.一个连接一个。形容众多。5.即披肩。
当然不是最后两条,也就是说谢晋与鲁迅“居同等地位”?这就很明显了,对谢晋既然了解不多,那我只能说余秋雨越来越夸张。鲁迅虽然因为某些政治原因使其地位达到极高的位置,但就其文学地位而言、对大众的影响而言,远远非谢晋所能达到。怎么能称之为“比肩”呢?余秋雨自从写完《文化苦旅》成名之后,其文学与言论和行为越来越有作秀的嫌疑,实在有点遗憾。
“手边无书,随手写来” 说的话到底该信不该信?
孟郊之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他死后两年,李贺也死了;在他死后五年,柳宗元也死了。但李商隐在他死之前两年出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我说出这些名字,大家一定会感到,他的时代真不简单。他的前面是李白,他的后面是李商隐,中国由豪迈放达走向神秘温情。这正是最大的转折。
不管转折前,还是转折后,总有很多文人颠沛流离,或寻路,或壮游,或被贬,全成了游子。孟郊那首诗表明,不管是谁,不管怎么游,都离不开对母亲的思念。放大了说,中国历史不管怎么转折,都拉不断慈母手中之线,总是伦理结构的延伸。或者说,中国的历史灵魂就像游子,被控于伦理结构。这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成了一个历史寓言。
——手边无书,随手写来,日后查证吧。
以上是余秋雨在新浪博克的文章
【卫元强/写文】
我就怕您这样,作为一个大学者,您说的话到底该信不该信?毕竟是在讲历史啊!尽管您的叙事、语言很有魅力。可怎么让我有种吃下一顿美味佳肴后,又在担心食品是不是已经变质了的困惑?
既然是学者,就该慎思谨言才是。
【阿拉丁评语】
孟郊之死后“中国由豪迈放达走向神秘温情。这正是最大的转折”?
如果说“李白的特色是豪迈放达,李商隐的特色是神秘温情”。也还可以说大致如此。
但是——
难道孟郊之前中国就没有“神秘温情”?
难道孟郊之后中国就没有“豪迈放达”?
例如“孟郊之前”中国的杜甫,就既有“豪迈放达”又有“神秘温情”;
例如“孟郊之后” 中国的陆游,就既有“豪迈放达”又有“神秘温情”……
“很多文人全成了游子”?
可笑之极。中学语文老师们看了也直摇头。
这样的家伙,还打着“博导”的招牌,“大师”的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