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闹元宵史话


         天津人闹元宵史话

 

谭汝为

 

春节过后,最隆重的岁时节日,当数 正月十五元宵节了。在天津人心目中,元宵节没出正月,闹元宵是过年的最后高潮,一定要闹出年味来。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天津人就拉开了闹元宵的序幕。家家夜不闭户,门前张灯挂彩。繁华街道两旁挂满各式彩灯,灯上画着花鸟鱼虫、民间传说。其中走马灯最为神气,一盏灯有多幅画面表现着不同的历史故事。随着画面不停转动,其间人物也活动起来,栩栩欲活,吸引游人围观。

 

 

津诂富家豪户、商号门脸争奇斗富。门前结彩,两侧高悬羊角灯,用楷书红字标出各家堂号。二门内大厅前,架着两盏富丽堂皇的大红灯笼。这种灯笼别名俗称气死风。廊下挂着各种寓意吉祥的彩灯,夜间晚点燃腊烛,里外通明,满院生辉。至于寺庙、公所、水会、茶棚,都灯彩高挂,供路人观赏。各个民间花会组织纷纷出动,沿街游行表演,把节日气氛烘托得浓烈红火。从正月十三至十七,每天夜晚城内繁华街道,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灯火辉煌,锣鼓喧天,热热闹闹。


   
居民家庭在正月十四就忙活起来了,妇女们和面蒸制刺猬老鼠。刺猬的周身剪出细三角尖儿,以高梁米作眼。老鼠则剪出四足和长尾,用黑豆作眼。刺猬、老鼠的脊背上和木铣头上堆着面做的元宝,两种为一对,分别摆放窗台角、门墩、厨房的灶台角处,头朝外。转天十五的下午,把各处摆放的刺猬、老鼠头由向外转向屋内,以示把财宝驮回家中。

 

至于神像前、祖先牌位前和灶王神像前所供的刺猬老鼠则不转动。十五晚间天黑后,撤下供品及各种摆放的刺猬老鼠,由家中男性家长主持长香,供煮熟的元宵,全家男女老小叩拜尽礼,燃烛焚香焚黄钱,放鞭炮。香尽撤下元宵回锅煮热由全家分吃,谓吃供尖。吃供尖后正式吃晚饭,平时分家单过或者外出工作的,都要凑齐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人们尽情欢乐的日子。传统习俗是吃元宵、放烟火、耍龙灯、舞狮子等,源于此俗的歇后语有: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正月十五看花灯——走着瞧;正月十五放烟火——冒几丈高;正月十五踩高跷——半截不是人等。

 

正月十六是走百病的日子,劳累一年从未离开婆家的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回娘家与父母团聚,或到庙里进香,或到繁华闹市逛一遭,消闲一番。但必须当日返回,不许隔夜。

 

春节,包括元宵节,都起源于农耕社会,各种传统风俗反映出农耕社会中人们对新一年的憧憬和祝福。现在的人们感到年味越来越淡,正是中国走出农耕社会的反映。如今的元宵之夜,人们围坐在电视机前,享受电视台元宵节文艺晚会的“娱乐大餐”。现在的通讯方式更为快捷,人们通过电话、短信及网上拜年等方式,将美好祝福发往五洲八方。旧风俗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新风俗随之产生传播——这就是移风易俗,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