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红楼 我在西游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数以亿计的中国观众心中,真正的《西游记》和《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就只有1980年代那两部。当人们回顾起香港流行乐经历过一段“电视主题曲时代”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在内地也曾风靡过类似《西游记》、《红楼梦》之类的连续剧,而在电视剧中出现过的主题曲和插曲,同样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当中。还记得小时候买过几盘不同的《西游记》插曲合辑,收录的歌曲居然没有什么重复,可见其数量之多。而人们对这些歌曲的熟悉程度,又可见它们的影响力之大,质量在当年看来也是属于比较高的水平。

然而,无论是红楼还是西游,都不仅仅是在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娱乐制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们是无人不知的四大名著其中两部,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拥有无数读者。各种诠释它们的版本也难以计数,在内地除了电视剧之外还有小人书(连环画)、精简版、儿童版、节选版以及不同出版社不同时期的各种版本。大家对两部著作的内容非常熟悉。《西游记》是一个反建制、充满抗争精神的理想主义故事,而《红楼梦》恰巧是一个追求理想却惨遭破灭的悲剧。抛开历史背景,在简单而纯粹的阅读当中,读者会感受到悲喜两重天的情绪。产生这样身临其境的感受的根源,正是我们把自己和主人翁在某种程度上融为一体。不管是文字还是绘画或者是电视电影,都在不断地重复着这种体验。慢慢在成长过程中,又把体验变成与现实与自我相关的思考。所以当回头再看电视再听到剧中那些熟悉的歌曲和音乐时,才猛然发现它们其中的味道。

仔细品味一下两部著作你又会发现,其实孙悟空和贾宝玉,都是不按理出牌的反常规人物,反映出作者在当时前卫的想法。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现代艺术家们。通过重新审视和理解两部电视剧和著作,对自身的环境和存在有了新的认识,然后用他们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就是“你在红楼 我在西游”主题活动想要做的。在电视剧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艺术家们,通过音乐和视觉艺术两种方式,对原作进行颠覆和再创作。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鲜明的个性。所以,在这看似并无关联的作品之间也包含着创作者们对现实及理想的态度与追求。早在2007年二手玫瑰的梁虫就有了这个新颖的提议,终于在去年变成现实。主题展览在美国纽约的第二届“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AsianArtWorks)上举行。有来自9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参与其中,艺术作品形式包括油画、装置、影像等,然后音乐作品加上这些艺术作品合成一张同名专辑限量1000张出版。

搭配当代艺术家仓鑫而出来的音乐是糖衣娃娃的《西游记序曲》。熟悉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音乐融合了西方舞曲节拍,形成一种奇怪的对比冲突。事实上当年的合成器编配不正是内地音乐人开始学习西方流行乐的一种手段么?孙大圣的跟斗云,不也是一种希望脱离现实的快感么?继而二手玫瑰翻唱的《枉凝眉》更是让人惊喜。陈力的老版本流露出一股自然的古典美,而二手却是用二人转的摇滚方式帮她伴奏。韩国艺术家Aiyoung YUN的装置作品《气球》用气球来表现有心无力的障碍也有点意思。不过真正体现二手玫瑰有趣和想法的还是最后的《何必西天万里遥》,梁龙故作姿态的演唱和调侃的唢呐以及拖音都是二手玫瑰最具代表的表现手法,这种有几分恶搞的做法给麻木的现实生活来了狠狠一针,刺得人在大笑中流出真实的泪。另一个趣味的代表便是西北派苏阳,他用西北特有的民歌形式翻唱《官封弼马温》,也是小孩子最喜欢看的电视剧中《大闹天宫》那几集。在几个吉他音符之后他已经完全把这首歌变成属于他自己的作品,浓浓的西北风情喷薄而出。由调侃走到愤怒,猴王的反抗精神得到淋漓尽致地释放。

当然有趣和柔情是并存的。民谣歌手万晓利低调地演绎《女儿情》,只是一把吉他伴奏变唱出了女人对圣僧那种缠绵而无奈的心情,成熟沧桑的嗓音让人迷醉。以迷离优美见长的与非门用《红豆曲》穿梭时空,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在梦境还是现实。李曦的作品让人感觉到纠结。去年开始变得动听起来的痛苦的信仰翻唱《敢问路在何方》非常合适,因为他们一直在路上。他们体现出来的不是早期的力度,而是一种行走带来的畅快。

《你在红楼 我在西游》不能被单纯地看作是一张CD。从装帧到内部配合歌曲的每一份艺术作品,都在表达着强烈的现代意识。而这种意识是出自对名著和电视剧的全新理解。他们不会再用一个个的故事来复述生活,他们是在用作品内在的冲击力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和打破既有的桎梏。从此开始,石头不再是石头,它孕育了自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