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光亚新解《道德经》十四


原文:

  视之不见  名曰夷    听之不闻  名曰希  

    搏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译文:

  眼看不见,名曰夷(无形):耳听不到,名曰希(无声):手摸不着,名曰微(无物)。这三种情况无法去深究,所以应视它们混而为一(即道是无形、无声、无物的浑然一体)。
  它上面无顶所以不明亮,它下面无低所以不阴暗。它绵绵地运动(无边无际、无穷无尽)而无法按实物赋予名称,故只能复归于无物。这就是所谓没有实物形状的形状,是没有物体形象的形象,这就叫做惚恍(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迎面看不见它首起何时,随后看不见它后面发展多远,然而把握自古就有的道,来治理今天所有的一切事物,就能推知其道在远古就已存在(道生万物,万物远古就已形成,故而道在远古就已开始作用),这就是道史编年的纪元。
  

点注:

  老子此篇集中对道的实体以及道的纪元展开了描述,深化了人们对道的领悟。是道学的根基。
  此篇所讲的道,是所谓主观唯心的,还说是客观物质的,历来有所争议,今天也不必匆忙下定论,随着时间推移以及科学发展,认识可能还会深化,因而讨论中不要使用贬斥的语言。
  此篇诠释比较困难,我们已经努力,力求尽量做到语言比较通顺能懂,内容比较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