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参加某财经媒体主办的最佳商业模式峰会,根据议程安排,其中一个环节是投资机构与项目公司的对接会。我作为受邀嘉宾出席,旁听了整个过程。
当创业者遭遇投资商,那是现实逼近梦想、理性冲击激情。项目持有人的信心满满、慷慨激昂在投资者面前往往变得急促不安、战战兢兢。对投资者来说,对于眼前的一幕幕实在太过熟悉:对项目创意的夸夸其谈、对市场前景的洋洋得意、对问题隐患的盲目乐观、对资金要求的牛气冲天……所以,他们反而愈加谨慎、小心,特别是经济不景气的当下,捂紧腰包、储备粮草才能“过冬”。于是很自然地,他们会以“鸡蛋里挑骨头”的高标准、严要求来评审项目,当然,如果碰到某个项目持有人随随便便、无精心准备而来,那么被否决的几率就更高了。
我发现,那天很多项目持有人很依赖。他们依赖PPT演示,哪怕被限定时间,他们也全然不顾,就按部就班地根据事先设计好的PPT进行介绍、演示,结果时间一到,草草结尾,该说的没说,弄得个虎头蛇尾、头重脚轻;很多项目持有人很“恋战”。他们特别喜欢拿擅长的东西大谈特谈,也不介意自己薄弱的地方诡辩强辩,殊不知,说的多错的多,明明优势也成劣势;很多项目持有人很自大。他们认为自己的创意旷古绝今、前所未有,什么都好,什么都不是问题,除了钱。甚至还扬言,只要尽快注资、扩股,可一举占得先机,垄断市场。但要知道,投资商从来是“有错推定”,不轻信他们的判断和承诺,而且越是自信无畏,越是否定怀疑。我所见到的种种迹象表明,人们之前对于投资商的认识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他们比谁都精明,比谁都灵光,他们可是风投,而不是“疯”投。
我们需要熟悉和了解资本市场,但实际上我们没有。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资本市场还在建立和健全的过程中,很多制度规则尚未成熟;另一方面,我们身边也缺乏一个通俗而简单的入门向导。即使有一些关于资本运营方面的书,其要么是完全置于西方理论框架(语境)之下,难于我们的本土实践,要么就是理论概念、图表公式一大堆,让人看不会、读不懂。所以,当别人要让我推荐相关的专业书籍时,我会为难——房西苑也有同样的感受。作为国内著名投融资专家的他,每一次被听过他课的学员要求提供必读书目,他都无能为力。他说他从来不看这类书,所以没法推荐。至于他上课时所讲的那些道理,也自称是瞎编的。
房西苑的话当然是玩笑话,不能当真。但他确实也说明了一些问题。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对投融资对接会的感想,提到的资本运营类图书的不可读、没得读,房西苑觉得有必要为在这一方面为中国企业家扫盲。在他看来,资本运营并不复杂,也不神秘,它应当被赶下“神坛”,成为企业家能活学活用的技能。为此,他写作《资本的游戏》,以举重若轻的姿态去诠释和重构资本运营的学问,他的目的就是让准备和资本家打交道的企业家,或者计划向资本家角色过渡的企业家懂得资本运营的条条框框和门门道道。
有别于一些同类书籍的生搬硬套、理论脱离实际,房西苑始终没有忽略中国式思维、中国式环境、中国式实践。尽管在书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一本国外著作或一个外国学者的名字,但不可否认他所有的理论基础都承继西方。他站在企业家而非资本家的立场,对资本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要的“游戏”规则进行阐述。例如,企业家如何与资本家打交道的战略战术、如何设计商务模式、如何包装项目推陈出新、如何计算资本运营的投入产出、如何分析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如何准备资产重组和并购,等等。通过房西苑的介绍,我们(融资方)很快就能学会如何站到对方(投资方)的立场上打算盘,说他们爱听的内容,做他们爱看的事情,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同样适用于资本运营。
很多时候,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口口声声大项目、大工程,动辄就成百上千万。问他们资金何来,他们张口闭口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在他们眼里,创意简单,融资不难,只怕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呢?不妨过上一段时间,再去看看他们,他们总是能找到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说资金暂时没法到位,但问题基本不大。然后,他们话锋一转,给你讲述另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大项目,此次融资还是几千万,注意,以美金结算——现在,我大致能体会房西苑为什么会把资本运营称作“游戏”。任何行业、任何工作,都有章法,都有规矩。那些显现出来的,叫行规;隐藏起来的,叫门道。在资本市场,除了资金融通的规范规则之外,更多的就是投融资双方博弈、较量的技艺和方法,而后者恰恰是现代资本市场缔造财富传奇的最主要因素。房西苑说,要把资本运营请下神坛,让每个企业家都自信于内中的奥妙没有想像得那么复杂,《资本的游戏》可以帮助实现这个目标。但请别误会,这不是一个随便谁都能玩的游戏,也不是随便谁都能玩好的游戏。就像前面的“他们”以及对接会上的“他们”,对他们来说,游戏远远不是他们理解的那样。
房西苑:《资本的游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定价:7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