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矜持及其他


    

    注:因为大学同学要出纪念文集,要求每人都写1篇。我因自己是学中文的,也沾染上中国文人的一些毛病,因此有感而发,写了一点文字。以下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矜持确确实实是传统中国文人遗留下来的臭毛病,更确切地说中国文人精确理解世界把握世界的自信心和从容处事生活态度的适度表现。自私学兴起以来,中国文人一直在扮演者推动历史前进、创造文化价值的主力军,文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讲究方寸之中显现大千世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以他们完全有自信自己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按自己的步子从容生活。春秋诸子不乏周游列国,但有一点是可定的,那就是他们不是去求官,而是让诸侯请他们去做官。正是因为他们自信,所以他们从容,显现在为人处事的分寸感上,便是矜持。为什么说是一种适度变现呢,因为矜持的夸张,便是执着,而它的极端,便是执拗。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把握世界的自信和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应表现为一种潇洒,怎么能理解为矜持呢?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的哲学源泉,应该是庄子的对“无所待”的理想追求。但是“无所待”的理想严格地说,是一种哲学理想,而非生活理想,因为庄子的“无所待”所追求的是一种自根自本、无所约束、无需依托的绝对自由,它已经不属于自由本身,而进入了超自由的范畴。这种“无所待”,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无所求,所以庄子反对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因为彻底的无为就是无所求,而非“无不为”。但在生活中却难以无所求。庄子的“鼓盆而歌”和穿着补丁又补丁的衣服去见魏王,在文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潇洒,是一种齐生死的生活态度。当然,最能够表现这种洒脱的是魏晋风度。余秋雨先生的《遥远的绝响》非常准确地描写了阮籍和嵇康的潇洒风度,写阮籍如何骑着毛驴去东平郡上任,为了北府军厨子酿的一手好酒,宁可要求到北府军当一名军需官。最有意思的是余先生将在洛阳东门外的支铁匠铺打铁的嵇康和前来拜访的钟会的对话,与亚历山大帝和犬儒派哲学家狄欧根尼的著名对话相提并论——亚历山大帝和他的随从来拜访正在河滩边晒太阳的狄欧根尼,告诉他自己是亚历山大帝,并询问能为他做点什么?狄欧根尼回答:“有,请让开,别挡住阳光”。我个人赞同这种联系,嵇康的潇洒一点都不亚于狄欧根尼。对于“无所待”的精神追求,在阮、嵇两人身上表现得最为彻底。阮籍明明是自己想去东平郡,却只是向司马昭大大称赞东平的民风淳朴,司马大人心领神会地说如果你想去,我来安排。嵇康则更绝,山涛推荐自己好朋友接替自己原来的位子,嵇康立即以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布与山涛绝交,并以“七不堪”表明自己不适合当官。

    中国文人的悲剧在于,他们从来就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对“无所待”的生活理想追求,一开始便注定它只是一个“春秋大梦”。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的注意力在硬实力的扩张方面,在客观上给文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正因为人才对国家实力发展的决定作用,所以,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是文人处于“被求”的短暂时期。即便是如此,他们的命运仍然凶险无比。《战国策》中的“赵威后问齐使”中有“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你想保全自己的独立人格,那不行,不让你有这样的自由。所以,司马昭可以容忍阮籍,但决不会容忍嵇康,因为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所以,嵇康的最后潇洒只能表现为临刑前弹奏《广陵散》,这种潇洒,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是一种无奈,一种尴尬,是一种进退失据的无奈和尴尬。李太白可以在诗中表达“平辈交诸侯”的愿望,杜甫认为他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绝世风度,但遭遇“遣千金放还”,立即“拔剑四顾心茫然”。当权势不能容忍文人的这种“无所待”的生活理想追求,将其放置于“必须求”“只能求”境地,选择的自由就失去了,只能在一种道德规定和政治规定下生存。于是乎文人只能选择将这种潇洒人生的追求退回到精神层面,试图在内心给自己的独立与自由保存一块自留地,这种内心的独立欲求与现实沦为一种附着物的矛盾状况,是文人长期处于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根本缘由,最后,自我一点一点地失去。尽管现实生活的从容已不可能,但在内心还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品味生存,因此表现在行为上态度上就是这种矜持。想要出世来施展才华,但最好是君王来请,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因为掩饰欲望,用理性控制欲望毕竟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自己想要的不要直接说出来,让别人体察到你的需求,然后把这种需要给予你,你还要二让三让。从道德意义上讲,矜持比赤裸裸好,因为在行为效果上,它毕竟有一个缓冲。赤裸裸地表达欲求,实际上是把最后一块遮羞布也取掉了,羞耻感失去了,人就接近于无耻了,也就快到了“厚黑”的境地了。

    专业训练的结果,是整体的提升了每个人的审美水平,同时也提升了每个人的生活情趣。总体上说,个人的生活旨趣的发展结果,就是趋高雅化。应该说,使人的生活旨趣趋高雅化,是专业训练的一个目的。较高的生活情趣,虽然是许多人想追求的东西,但同时它也需要一定的生活成本支持。这是因为你拥有较高的生活旨趣,必然地使你对生活比别人更具有批判性,你不太愿意随大流,不愿意苟且,你必然挑剔,必然要求略为与众不同,使你很容易被别人视为异类。这就必然使你经常处于尴尬的位置,因为你被边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