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已经闭幕。本次会议,确认了「扩大内需」、「保持增长」、「振兴产业」、「关注民生」的政策方针,并通过了因应金融危机的「一篮子计划」,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稳定发展,定可逐渐显现效益。然而,我们深入检视会议公布的相关文件后,发现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有过度倚赖硬件建设之倾向,相对上较忽略软件建设,并有可能重演上一阶段的「大兴土木」经济发展模式。这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肆虐以来,中国各地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支撑与扩大GDP的骨干脊梁。其中,道路桥梁、楼堂馆所、重工大厂、住宅小区等类工程项目,遍地开花,声势浩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蔚成中国经济活力的象征。
那时期,中国各地方的领导,每爱向外来访客夸示:「本地已成了一个大工地」,其言下有得意,也反映出地方官偏好「收效快」、「看得见」的硬件建设,因它容易看到政绩,推升GDP也迅速。甚至,很多地方对投资项目不加选择,来者不拒,因而放进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材的项目,导致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产业能耗偏高问题,且均尾大不掉。
经过这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目前已实现「数量」的飞跃,接下来理当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促成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然而,在本次「两会」中,来开会的各地方领导人,或受中央政府「保八」意志强烈的影响,纷纷为本地增长竞开数字,有的喊「保八点五」,有的声言要「保十二」。漫天喊价,欲在全国范围中冒尖、出风头。
而各省市抬高数字的凭借,普遍是大建设、大工程的老调。如南方某大省,在「两会」期间,召开了一个省内及外围的「五大机场会议」,声言要以交通路网串联,打造「世界级区域机场体系」。此外,还要在其中一个机场,建设飞机制造基地。人们并不清楚,这「机场体系」、「飞机制造基地」,是否具有长期的效益,或只是地方政府为拉抬GDP的短期行为?类似案例,在本次「两会」前后,频频发生于各省市,也使此期间的中国经济氛围,充满了「大兴土木」的气息。
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需要转向「软件导向」,即发展新科技、新产业、新产品、新的市场机制,另外还要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彻底激发民间经济活力。关于这方面,这次「两会」之中也有论及,但多属原则性的表述,至于各省市提出的相关具体项目,并不亮眼,仅是泛泛。
或许是受地方政府卯劲「大兴土木」的影响,本次「两会」通过的「四万亿元扩大内需投资计划」,内容「偏硬」。其中用于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的一万亿,属于灾后复建之必要,毋庸议论。但其它三万亿,竟有半数,即一点五万亿,用于铁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反之,与产业优化、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调整结构技术改造」项目,仅编列三千七百亿元,比重只略高于一成。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万亿投资,中央政府只出一万一千八百亿元,其余均由地方政府负担。地方政府由于要承担大部分的财务责任,未来落实相关投资项目时,难免以「政绩显眼」、「易于短线炒作」的土木工程为重,相对轻忽「潜移默化」、「造福后代」的软件项目。连一些名目上为软件的项目,也可能被改包装成硬件项目,如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变成「研发中心大楼」的房地产投资。
这种风气若不加以纠正,则中国经济可能重回到处是工地的「大兴土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