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八”其实需要“四驾马车”


  通常,我们都把影响经济增和衰退三个关键因素——投资、消费和出口——称之为“三驾马车”。在此,我并不想标新立异。我所说的“四驾马车”是指今年我国经济要想“保八”,需要从居民消费需求、政府投资需求、企业投资需求和国外市场需求这四个方面来更多地思考问题。下面先来逐一分析一下,看这四个方面各有多大开发空间。

  空间分析

  1.居民消费需求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居民的银行存款目前已逾20万亿元。这一巨额的居民财富能够迅速地转化成为有效需求吗?回答是,如果仅仅只是通过简单的降息等措施,试图将之“刺激”成大规模消费性需求,可能是有难度的。理由有二。其一是,在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当下,人们的消费必然更趋于理性和保守;其二是,我国绝大多数民众的手里其实并没有多少钱,银行里的20万亿元存款中的绝大部分为少数人所拥有。

  换言之,既然大多数人实际上在银行里并没有多少存款,又发生了金融危机,指望他们大幅度地消费,这是不大现实的;既然银行里的巨额财富为少数人所拥有,他们又并不需要多花钱消费,指望他们大幅度地为了爱国而消费,也是不大现实的。但也不是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在银行有大量存款的少数居民虽然不可能将他们的钱用于消费,却是可能用于投资的,只是需要具备一定外部条件才会将可能转变为现实(我在此所说的“投资”,有多个可能的方向:投资健康的金融健市场,投资健康的房地产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实体产业、投资农村城市化建设)。

  2.政府投资需求

  我国政府比较有钱这是公认的。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也有了大手笔的投资计划。这无疑将在未来几年里相当程度地拉动需求。不过,尽管在过去每每出现“滞胀”时,政府的投资都较好地拉动了需求,但必须看到此次危机发生的背景的不同,仅靠来自政府的投资,对需求的全面拉动将无论如何都是有限的。

  3.企业投资需求

  目前,我国经济除了特别需要居民消费增加以外,还特别需要企业的投资热情。简单的逻辑是,只有普遍的企业有了投资热情,就业才会大幅度地增加,金融危机带来的问题才会尽快得以消除。但问题随之出现:为什么企业没有投资热情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把我国境内的企业分为三大块: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它们所占比重和所做贡献周所周知,故不赘述)。继而来分析一下,哪一大类企业更有可能创造投资需求。

  首先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虽然它们大多财大气粗,但它们却大多是这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比如钢铁、煤炭、电力、重工企业。又由于它们大多处于垄断性行业,并且无其他行业经验,它们之中除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可以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采取扩张性投资政策之外,其他行业中的企业并无多大可选择余地。

  再说外资企业。由于它们大多处于充分竞争的行业,其本身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且由于他们的母公司正在面临着全球性的金融和金融危机,指望它们在我国大规模增加投资,短期内也是不大现实的。

  最后说民营企业。应该说它们是最有希望的一块,起码它们的发展能够造成最多的就业机会。它们最有可能形成投资需求的主要有三个理由:一是它们分布的行业十分宽广,且它们的创业者具有长期在一线市场浸润的经验,使得它们对所处的市场位置的“左邻右舍”哪里存在投资机会最有把握;二是它们绝大多数规模小。规模小对投资机会的判断标准不一样,在大企业眼中不屑一顾“面包屑”,在它们眼中可能就是“大蛋糕”;三是,它们具有天然的“冒险”性格,因为是为自己干,便注定它们比其他企业敢于承担风险。然而,民营企业虽然最有可能成为危机时刻的一支重要的拉动投资需求的力量,但它们普遍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资金不足。

  4.国外市场需求

  当下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来自国外市场的订单/需求锐减,特别是来自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需求大幅度地减少了。但是,如果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审视这一问题就会发现,虽然来自国外的需求总额的确大幅度锐减了,但是具体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行业和产品,我们则又看到,对有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并无太大变化,甚至有的较以前上升了,有的行业或行业内的产品,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这就是说,来自国外市场的需求还是有大量潜力的。

  问题是,把国外的需求变为我国企业的出口额订单,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政府开路,二是企业跟进。所谓政府开路,就是由政府通过与他国政府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来给我国企业创造出口机会。所谓企业跟进,就是企业积极地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并积极地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含区域市场和区隔市场)。对于前一点,我们注意到我国政府已经有了意识并有了行动。问题在于我国企业能否积极和及时跟进。这之所以是一个问题,是因为我国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主角是民营企业和来自港台的企业,而它们目前最缺少的是资金。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作出这样的总结:(1)指望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没有或只有极少量银行存款的居民来扩大消费性支出是不现实的,除非能够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解决他们生存的后顾之忧;(2)指望占少数人口的有钱人把他们的钱转化为直接的消费性支出是不现实的,除非能够为他们创造投资机会;(3)指望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短期内产生大规模的投资需求是不现实的,除非经济开始全面回暧。(4)指望本身资金吃紧的民营企业大量投资于国内和国外市场是不现实的,除非给它们大规模的融资机会。(5)最后,只剩下一个指望了,就是由政府投资。既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又投资于民生改善工程,还要投资于改善国际经贸关系。很显然,如果其他需求不能被创造,单纯地指望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来“保八”,任务很重。

  但是,当我们作上述分析和总结时,本身暗指了机会的存在。这便引伸出了以下五点创造有效需求的具体的框架性建议。

  五项建议

  1.虽然在短期内期指望大多数居民将其有限的存款转换为消费性支出不现实,但中长期来看,增加普通居民收入,减少大广老百姓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将依然应该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基准立场。在此方面,中共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可视为中央政府对民生问题的的重大关怀和积极努力。并且,在经济危机爆后,中央政府快速出台的4万亿的投资计划中的用于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也是可圈可点的。但仅有这些还很不够。还应该大幅度地提高普通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还应该在时机成熟时一定幅度地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并进一步在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分配、子女教育、养老及医疗方面有更多更大的作为。

  2.通过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广泛吸纳居民个人存款,用于投资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实体产业经济领域。我国少数居民拥有巨额银行存款,意味着我国民间有大量的投资资本在沉睡着。如果像前几年一样,任其流向金融市场和商品房地产市场,则必将带来新一轮的金融泡沫和灾难。因此,应该激活它并引导它流向对真正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有深远意义的领域。其中,特别应该引导其流向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需要资本的各个方面以及实体企业所需要资金的各个方面。一旦民间资本如此流转,必将极大地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必将有效的缓解中小实体企业长期融资难的问题,必将带动广泛的就业,必将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从财政和金融两个方面入手,使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国内需求和开拓国际市场的生力军。前述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三支大军中,当下民营企业更能够担当国内企业投资和就业的重任,并且民营企业更能够担当广泛地开拓国际市场的重任。然而,民营企业有投资意愿,却普遍缺少资金。这就需要政府要给予民营企业以大力度的相关财政和金融扶持。

  4.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纵向产业链整合和横向行业整合。这必会带来一个问题和一个需求。将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可能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经营。对此,很有必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适度地追求纵向产业链垄断和横向行业垄断经营,对企业、国家和社会都将是利大于利弊,因而应当鼓励,绝不可以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已经部分过时的“反垄断”思想。将存在的一个需求是,中国企业追求纵向产业链整合和横向行业整合,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这一点上,政府应当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尤其涉及到那些跨国界实施的产业链和行业整合项目,即便是民营企业的行为,政府也应千方百计地予以扶持。

  5.非常关键的中长期措施是,要防止金融市场的再度无节制“自由发展”。使金融市场的财富回归到实体产业,以此促进实体经济领域生产、消费、就业增长,应作为国家经济战略的核心内容(无视这一点必将进一步铸成更大的问题),也将是最艰巨的工程。当大量金融市场的资本回归到实体经济领域,必然造成实体经济的繁荣,实体经济的繁荣,将极大地促进就业,就业增加消费自然随之增加,消费增加促进生产繁荣。如果到那时,政府善于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法律手段增加居民收入,调剂贫富差距,则不仅国内消费性需求将大幅度增加,而且将进一步促进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