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垄断的代价
经济观察网 陈泰然/文 由于与煤炭企业存在较大的价格分歧,国内电力企业纷纷舍近求远到海外购煤。进口猛增七成以上,出口暴跌五成以上——国内煤电“顶牛”升级的局面最终化作了一组一涨一跌的冷冰冰的数据,数据的背后是一场市场与计划的博弈。
其实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题目,一方面电力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家安全,国家在现阶段对于电力企业实行垄断经营和电价的严格管控是可以理解、在某个角度上说也是必要的;而另一方面,自从2002年国家放开煤炭市场,电煤的价格就由市场“看不见的手”来操控和掌握,像其他所有商品一样,纳入了正常的经济循环之中。前者要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对电价进行管控,后者则以市场来决定电煤的价格,二者的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
最困难的问题,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分析:国家垄断行业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有三:弥补单纯市场调节不足;缓解劳资矛盾;保证国家安全。与一般的商业企业不同,国家垄断企业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终极目标,不与民争利,踏踏实实完成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就是最大的胜利,而国家垄断企业的亏损由国家财政来补贴。
电力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如此,我国的电价分为两种,“上网电价”是指发电企业与购电方进行上网电能结算的价格,是电厂卖给电网的电价格,上网电价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销售电价”是指电力供应企业向电力使用者供给、销售电力的价格,销售电价的调整要经过听证会论证才能决定。二者的价格都是由国家严格管控的。在此有必要说明的是,其实我国煤炭市场的放开,也是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的,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国际和国内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煤炭企业(国企)出现全行业亏损的状况,由于不能保证利润所以国有资产开始逐渐退出,在这种情况下,更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民营资本进入煤炭产业,为该产业的复苏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也许在目前的情况下,“市场煤”和“计划电”的博弈,很难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这好像是油和水放在一起,不会完美的交融一样。有人提出调整电价,也许在短期之内,能暂时缓解眼下的矛盾,但是从长远来看,人为的调整又怎么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呢?只有当我们破除行业的垄断,在更大程度上以市场方式来配置资源、决定价格,并以更为先进的、更国际化、市场化的管理方式来维持市场秩序和国家安全时,才能真正走出现在困扰我们的怪圈。
我想,电力企业在电价不能做出调整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成本转向海外购买进口煤,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选择,也许对于中国的电力人来说,这同样是一个苦涩的无奈。但也许中国的电力人不得不吞下这苦涩的果实,因为这就是垄断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