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互联网重复性建设




  某位CEO曾经跟我讲,他认为互联网十年带给了我们的变革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快,低,透。信息快,低成本,公开化。互联网一方面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方便,另一方面又让我们通过网络找到了另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

互联网不仅仅是用来解决信息量庞大难于流通的问题,它也是商人们攫取利润的工具,那些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商业模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人一夜暴富的梦想。暴涨的财富像无法阻挡的战车,引诱着大量的资本随后冲向互联网的大堤。于是,大家对着一个目标,蜂拥而上,到最后到达光辉顶点的也就剩几家公司,而那些在路上的不是被冻死,饿死,就是被踩死。

 

发生在2000年的那一轮互联网泡沫曾经让很多人倾家荡产。这样深刻的事实并没有唤起国内对互联网风险的认识。YouTube的成功套现再一次刺激了人们脆弱的神经,仿佛是一夜之间,中国冒出了上千家的视频网站。这些视频网站要消耗掉多少的社会资源。宽带,人力,公司的日常开支等等,没有人能准确估算在这一波视频热潮当中到底烧掉了多少真金白银。最后,看到的是,除了几家视频网站独大以外,哀鸿遍野,裁员的裁员,倒闭的倒闭,投入非但没有带来经济效益,还造成了社会负面效益。真是一个多败的结局。

 

视频网站尸骨未寒,网游又扛起了时髦的大旗。大家都在争先看同一张的网游前景报告,都在私下盘算自己的地盘该有多大,如果你了解大家对于网游如火的热情,你就不会对网游产品同质化再生抱怨了。网游俨然进入了大跃进时代,从年产十几款实现到日产十几款的惊人巨变。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可以预见的是,过程复制后,网游也逃脱不了一样的结局。

 

在这些商业操作中,推手们到底浪费掉了多少的人力物力?没有人有兴趣关心这样的事情,毕竟在蛋糕面前,他们往往沉醉于对美味的幻想,而忘记了自己是否有拿刀叉的资本,最可悲的是,在一阵哄抢之后,蛋糕应声落地。

 

有没有人指导我们的互联网产业结构?防止重复性建设?相关部门是不是不应该只关心发牌照,而是应该把视线转移到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上?对于电解铝之类的化工业我们有申报制度,而对于新生的互联网来说,一个是申报制度无疑是天方夜谭,另一个是有人为门槛的互联网未必是好事。

 

想来想去还是回归到商业本身,奉劝那些跟风做网游的,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