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诗歌朗诵:在伟大和完美面前
叶芝后来在为《吉檀迦利》所作的序言有这样的话:“这些诗的感情显示了我毕生梦寐以求的世界。”可见叶芝在读到泰戈尔的诗时所受到的振撼。叶芝不是一个自私和狭隘的诗人,他不能将这些诗只当作自己的精神食粮,而要让更多的读者认识泰戈尔,让泰戈尔诗歌的光辉更加耀眼——这是叶芝极力想作的一件大事,而且刻不容缓。
叶芝同罗森斯坦商议,在罗森斯坦家为泰戈尔开诗歌朗诵会,让泰戈尔亲自向名家朗诵诗歌。
内向的泰戈尔克服了羞涩,他拿出本子,朗诵着《吉檀迦利》:
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的生命来充满。
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
在你双手的不朽的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
你的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充满。(《吉檀迦利》1)
让泰戈尔不解的是,尽管自己一首一首地朗读,却没有人发言,大家只是静静地听着,既没有赞叹,也没有喝彩,甚至也没有掌声。泰戈尔想:既来之,则安之。无论人们如何评价自己的诗,一定要尊重他们,将诗朗诵完。
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诵之中,心无旁鹜。像这样朗诵自己的诗,也是第一次。泰戈尔达到了与诗神交流的境地,自己也不知道朗诵了多少首。终于,他读到了最后一首: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我的上帝,让我一切的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脚下,接触这个世界。
像七月的湿云,带着未落的雨点沉沉下垂,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的全副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
让我所有的诗歌聚集起不同的调子,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成为一股洪流,倾注入寂静的大海。
像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它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
泰戈尔朗诵完了,他所看到的依然是沉默:没有人说话。沉默,长时间的沉默。有人开始告辞,直到人都走完了,也没有谁发表过只言片语的评论。
泰戈尔异常沮丧和后悔。可是,出乎他的意料,从第二天下午开始,他接到了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参加朗诵会的人都写信了,他们由衷地表达:在伟大和完美面前,唯有沉默,才不至于亵渎神灵!
梅·辛克莱这样说道:“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诗具有绝对的美——诗的完美,而且还因为它们只是我只能偶然瞥见,往往在痛苦和令人捉摸不定的感觉中才能见到的神圣东西变成了现实。”
人们对泰戈尔的肯定,使他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欣慰。
泰戈尔在罗森斯坦家附近租房住下来,他在英国住了四个月。这是他扩大知名度的时期,收获比他的期望大了不知多少倍。在这期间,他先后会见了肖伯纳、高尔斯华绥、罗塞尔、斯塔杰·穆尔、哈德森等著名作家和文化人,的确获益非浅。这段时间,让他认识到:“只在印度学会英语的人,并不了解英国人。”
在叶芝和罗森斯坦的努力下,1912年11月,伦敦的印度学会出版了英文版《吉檀迦利》,后来麦克米伦图书公司出版了普及本。叶芝为《吉檀迦利》写序,向英国人介绍印度诗人泰戈尔。
《吉檀迦利》的出版,绝对是英国出版界的一件大事。英国的许多报刊发表了书评或专论,给予了高度评价。
泰戈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作品走出了印度,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