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优秀学生标准


孔子的优秀学生标准

丁启阵

 

从前,我一直以为,《论语》中那么多关于君子、小人的话语,是孔子在那里发牢骚,或者说他老先生在那里作愤世嫉俗的感慨。但是,最近忽然觉得,那样理解是不恰当的。实际情况应该是:只有少数句子是在发牢骚,少数句子里“君子”、“小人”指不同社会阶层、不同道德档次的人,有强烈的褒贬色彩,大多数关于君子小人的话语,都是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说的;“君子”是孔子树立的优秀学生标准,是学习榜样,“小人”则是不成器学生的样子,是反面教材。

《论语》中出现“君子”一词的句子共有一百多个,其中绝大部分都可以理解为是孔子在跟学生讲解什么是君子、君子应该怎样做。把《论语》中的这些句子集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的优秀学生标准是什么样子的了。

孔子既是教育家,也是政治活动家。他开门办学,周游列国,都需要广交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充分反映了孔子喜欢交友的性格特点。在交友方面,孔子的君子标准是“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也就是不能急着要求他人了解、理解自己,要有从容应对的风度。孔子还认为,君子交友,出于志趣相投,而不是为了结党营私,即所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非常强调孝道的。但是,《论语》里明白地把孝道作为君子的标准,谈论的句子并不多。主要就是两处,一处说,孝弟(悌)是仁爱的根基,君子一定要立好这个根基(《学而》)。所谓孝悌,就是在家孝敬长辈,出门尊敬长者、上级。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而》)。另一处,谈的是居丧期间应该如何安排饮食娱乐。弟子宰我认为三年的守孝时间太长久,一年就可以了。一年期满,陈米吃完,新米登场,就可以吃新米了。孔子反问,守孝的三年之内,吃着新米饭,穿着锦绣衣服,你能心安吗?宰我说他能心安。孔子却认为,君子居丧期间,应该是: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可口,听着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阳货》)。

孔子讲仁爱,仁爱自然是君子必须具备的品格。他认为,君子倘若没了仁爱的思想,他就不成其为君子了。因此,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仁爱原则,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匆忙的时候不能违背,颠沛流离中也不能违背(《里仁》)。仁爱是存乎一个人内心的品德,外人怎么看得见呢?孔子也有一个外形判断法,“刚毅木讷近仁”(《子路》)。不知道孔子本人是否不善言辞,他反复强调的确实是君子不必有好口才。

孔子虽然不像后来的孟子那么强调“义”,但是,他的君子标准里已经包含了“义”的内容。他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一定可以或不可以的成见,只要依从义去行事就可以了(《里仁》)。

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他所说的君子,当然要具备入世的能力。大约是针对一些弟子的怀才不遇感慨,孔子指出,君子难过的首先是自己没有能力,而不是他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卫灵公》)。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是大能力,不是小技能,不是某个行业的专家。他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的才能不是器皿,只具有一项功能,君子要博学多能。当然,他所说的能力是可以担当大事的能力(《卫灵公》)。他曾自我解嘲说,因为出身低贱,因此学会了许多吹拉弹唱之类的小技能。他认为,君子不必具备这些技能(《子罕》)。

关于君子的价值观念,孔子是在将其与小人的对比中进行阐述的。具体地说,有如下一些要点:怀德、怀刑、喻于义、谋道、忧道,即君子关注的是德行、刑法、道义、信念,而不是田宅、恩惠、利禄、财富(《里仁》)。那么多弟子投奔孔子,不是为了饿肚子的。因此,孔子也没忘了加上一句:“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否则,孔子的学校只能关门大吉了。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君子标准,更多更详细的是关于处世为人方面的。择其重要者而言,有这样几点:

一、言行合一。子贡问怎么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其言而后从之”(《为政》)。他认为,判断一个人,不但要听他是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是怎么做的。君子要为自己的言语超过了行动而感到可耻(《宪问》)。

二、行胜于言。当嘴上和行动上不能一致的时候,孔子认为行动更加重要,因此他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他认为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孔子夸这个夸那个,但是他把自己和哥哥的女儿分别嫁给了公冶长和南宫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括”)。这两个不怎么有名的弟子,可能就是性格内向的木讷之辈。

三、坚持原则。“君子和而不同”(《子路》),即,和谐而不求苟同;“君子固穷”(《卫灵公》),即,遇到困难挫折也不动摇立场和信念。

四、与世无争。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太争强好胜,一定要分出个胜负,那么就比射箭。按照礼仪,比完射箭后一起友好地饮酒。他认为,射箭比赛,不失为君子的争胜之道(《八佾》)。合理想象,孔子喜欢射箭且技术出色。

五、心地坦荡。君子因为没有私心,没有不合理的欲望,所以能够做到心地坦荡,不会患得患失,整天忧虑,即“君子坦荡荡”(《述而》)。

六、严于律己。遇到困难,君子首先应该反思自己,而不是归咎他人(《卫灵公》)。

七、与人为善。君子虽然不容易讨好,但是很容易相处,不像小人的容易讨好却不能相处(《子路》);君子乐于成就他人的好事,不帮他人做坏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八、安贫乐道。君子有着崇高的使命,不是为了一己的利益活着,更不是为了贪图享乐活着,所以能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

九、注重礼仪。孔子推崇周公制度,他一生到处奔走,办学收徒,主要目标就是要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不用说,他的君子标准里,是少不了这一条的。君子在广泛学习文化知识后,再用礼仪制度加以约束,他就不会离经叛道了(《雍也》)。

孔子的君子标准,条条很多。但是,我们也不可过分死板地看待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之所以有这么多关于君子的界定和说明,是因为,这些话都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回答不同学生的提问时说的,因材施教,各有针对。其实孔子的标准,也有其灵活之处。有一次,他擅长辩论的弟子宰我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一个仁爱之人,一旦得知有人掉到水井里了,他应该也跳下去救人吗?孔子却是这样回答的:君子会去救人,但不必自己也跳进去(《雍也》)。

综上可见,孔子的君子标准也就是优秀学生标准,是相当高的。在弟子中,很少有人能够完全达到。在孔子眼里,只有颜渊一个人庶几近之。其他高足,如子贡、子路、宰我、樊迟等人,都屡遭孔子的批评,可见有明显的差距。古人中,孔子认为郑国政治家子产(公孙侨)在四个方面达到了君子的水准:自身行为庄重,侍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民众分寸得当(《公冶长》)。

不但是弟子,孔子曾说自己都达不到君子的水平。他说,君子的标准有三条: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认为自己就没有做到这三条。不过,他的高足子贡并不认同孔子的谦虚,子贡认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句话,正可以用来描述孔子本人(《宪问》)。

《论语》中,有一处关于君子的标准,似乎并非针对学生而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对这一番话,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方法:一是,仍然是对弟子们说的。孔子收徒没有年龄限制,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岁数大的,例如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小的从二十几岁到五十余岁不等。可见孔门弟子中,老中青都有,他的“三戒”各有针对性。二是,泛泛而论,并不针对弟子。这又不妨如是理解:孔子从事的教育,是终身教育,不同于现代教育中的职业培训。

 

 

这是应珠海《和》杂志约稿而写的,此处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