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切莫糊弄人!
文/张增国
“家电下乡”活动:财政补贴104亿元,将拉动9200亿元农村消费市场。
最近,在“家电下乡”官方网站上出现了这样的奇怪现象:一方面有农民消费者投诉某些“家电下乡”产品价格过高,同时也有“家电下乡”经销商投诉“进价太高,赚不到钱”。
惠农是“家电下乡”的初衷,然而根据《工人日报》的相关报道, “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好是好,可产品种类少、领取补贴手续多、售后服务也不够好,甚至有些补贴商品的价格比城里功能好的家电打折后还要高,这让我们怎么能掏腰包啊?”同时,一位农民反映, “联想i389手机定价699元,补贴以后是608元,但实际上不用享受补贴,只花500元就能买到同样是正品的行货,”那么家电补贴到底富了谁?
显然,我们的“家电下乡”活动是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下进行的,没有有效的规制体系,家电下乡或许沦落为“家电企业对农民的剥夺”。
部分家电下乡产品价格偏高, 是农民普遍反映的问题。据了解,家电下乡产品标书中规定:“投标机型的销售价格不得高于同期同型号产品的市场售价。”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了解,家电下乡推广以来,有些商家打着家电下乡的幌子,借机推销一些销路差、质量不好的非中标产品,一些经销网点甚至偷偷把价格抬高20%,再降价13%销售,而许多农民却被蒙在鼓里,虽然知道下乡家电有13%的补贴,但不知道家电的限价,很可能上当购买高价家电。
另外,家电产品尤其是手机一类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快,某些产品在购买后短时间内就降价,市场价格变化使下乡家电的价格处于不易控制状态,而通过招标形式确定的价格存在一定程度的时间滞后。因此如何将定价机制设计得更加灵活合理,这些都对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笔者以为“家电下乡”更应该是市场的自发行为,政府的招标行为在某些程度上设置了“门槛”限制了正常的竞争。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取消下乡家电招标确定的方式,让厂家充分竞争。这样不仅尊重了农民选择权,制造、流通企业也获得公平待遇,同时,还能杜绝某些部门在招标环节中腐败和不当渔利的机会,维护政府的公正性。同时,建议由商务部确定开设“家电下乡”网上商城,可以查询“家电下乡”相关资讯及预订。
中国质量报刊文表示,杜绝“水货下乡”需要企业诚信和政府监督。进行从严的全程监控,堵死产、供、销、补各环节中的漏洞,杜绝不法商人销售“假家电”,避免农民利益受损害,使“家电下乡”工程真正成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市场经济历来就是愿买愿卖的有效结合,正常的利润源于公共买卖。切莫解家电下乡,糊弄农民兄弟,发笔不义财,须知,这样无疑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