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了生死”?——把死之恐惧和生之希望都“放下”
佛教是一种关于人如何才能获得解放和幸福的大智慧。可这种大智慧却被千千万万的学佛和对佛教似懂非懂之人误解曲解,比如佛教所说的“了生死”。
佛教讲人之解脱要“了生死”。应该说,这是个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很复杂的问题。因为,迄今,世人几乎都知道“了生死”就是把生和死“放下”(——看似很简单吧),然而,真正做到“了生死”的人并不多(——可见又是很难很复杂的)。这说明哲学家黑格尔是智慧的——“熟知未必真知”。
那么,究竟何谓“了生死”呢?
简而言之,“了生死”就是把死之恐惧和生之希望都超越即“放下”。
现代人生哲学指出,完整的人生有三个阶段:自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自然性阶段。除了孩童之外,可以说世人皆活在第二个即自觉性阶段里。而生死问题,只对第二个阶段里的人来说才存在即才有意义。因此,可以说生死问题是世人的一个普遍问题。不解决生死问题,人们就无缘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即自由幸福的自然性阶段。
现代人生哲学指出,死亡是一种负面价值,它是对生命的否定;人的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本身,而不是指人的肉体生命的终结。恐惧,特别是死之恐惧,一般人是很难超越即放下的。因为,世人皆乐生而恶死。可越是如此,则死亡之恐惧便越是如梦魇缠身,“自我实现”。所以,“了死”,对一般人而言是很难很难的。
而生是一种正面价值,它是对生命的肯定;人的真正意义上的生就是对生的希望本身,而不是指人的肉体生命的延续。希望,特别是生之希望,一般人更是难以超越即放下的。因为,贪生怕死,是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故,生必如影随形,不得而去。所以,“了生”,对一般人而言更是难于上青天。
综上,世人普遍要与生死纠缠不清,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陷入生死的无尽苦恼轮回之中。故,“了生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生”与“死”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肉体生命的有无问题,而是一种与人的肉体生命共存的心理精神问题。
相对于“了死”即超越恐惧而言,“了生”尤其艰难——生,作为一种希望,人们是很难想象把它超越即放下的。因为,在人们的通常意识中,放下了生——希望,就必然是绝望,是死。其实,这正是一般人思维断路的表征:人们把“放下”等同于“放弃”了。而事实上,放下了生——希望,并不意味着就是绝望和死亡,因为“放下”的真正含义是“超越”。它说明,作为希望的“生”,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
从根本上来说,作为“希望”的生与作为“恐惧”的死是一致的——它们都指向未来,都是对人的当下生活的否定和撕裂。换言之,“希望”和“恐惧”,都是人的生活“不在场”的表征,其不同之处是二者的价值相反。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生必须将二者都予以超越。
真正意义上的生——永生,它正蹲伺在人们对生——希望——的放下、超越的彼岸,而不仅仅是对死之恐惧的超越。——真理就是如此吊诡:怕死死不了,活在死亡中;求生不得生,放下生反能得永生。这也就是哲人们所说的“向死而生”的真义。
伟哉,庄子!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说的不正是既无恐惧也无希望的真正意义上的得道、得解放的人的活泼泼的生命——永生——状态吗!——凡能进入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即自然性阶段的个体,都是真正“了生死”的。
[后记:昨天给大连的张大妈写了一封拖了两三个月的信,终于把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放下了。一年多来,张大妈给我写来的信和特快寄来的包裹约有30件了,而我写给张大妈的信却只有寥寥三四封。春节前,大妈又把女儿送她的名茶“竹叶青”寄给我,半个月前又寄来了珍贵的纯水晶“和字壁”。大妈在天天盼着我写给她的信。可,我却迟迟没有给大妈写信呀!因为呀,大妈对我的鼓励和关爱超过了我能接受的程度,故,信却没法写了。……我想,大妈已经75岁了,这个年纪的老人最需要了悟生死。于是,我昨天就用大妈熟悉的语言——数学(大妈曾是大连某高校的数学教授),给她简明地讲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妈能够早一天了却生死,进入解脱的幸福的“永生”阶段。]
200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