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不高兴(转)
最近,有几个好事者,攒了本书,叫《中国不高兴》,吓了很多人一大跳,其实,即使真的中国不高兴,都不要紧,要紧的是领导不高兴。前两天,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乌鲁木齐市教育局要求小学生牢记市领导名字消息,引得网上一片哗然。哗然之后,事件居然又有发展——有消息说,最先披露此事的当地媒体人被劝退辞职,领导不高兴,果然后果很严重。
官场上小领导拍大领导马屁的事,人们早就见怪不怪了,不拍,反而会觉得有点不对劲。拍就拍吧,自家多说点好听的,说得甜点,不就得了,干嘛非得强迫小学生集体跟着,平白地增加学生的负担,连带从小教坏了下一代?当然,这样的事,也不是乌鲁木齐教育当局独创的,去年大冬天的,好几个地方学校欢迎领导视察,还不是让学生穿着短裙站班?我早就发现,我们的学校,无论大中小,早就变成了衙门,衙门里的规矩,就是下级服从上级,下级讨好上级,处于最底端的学生,理所当然,要为小领导讨好大领导,做一点贡献。
可惜,这个世界,还就是有那么些见怪就要尖叫的媒体人,大惊小怪,一声尖叫,惹来世人关注,小领导拍马屁那点事儿曝了光,大领导也因此短了这份被拍的得意,领导一不高兴,多嘴尖叫者就倒了霉,饭碗丢了。
我们现在还不知道,那个媒体人辞职的压力,来自于哪个方面,其实,如果乌鲁木齐的有关领导比较会做人的话,这个问题可以不这样处理,马上下令,纠正教育局的做法,然后表扬一下那个披露消息的媒体人,登在当地的报上,说不定,中青报马上还会来一个后续报道,于是,坏事变成好事,领导的面上岂不大大地有光?可惜,没有人这样做,我们看到的反而是此类事出来之后的官场惯常做法——找出那个捅篓子的,加以惩治,杀一儆百。
为什么会这样呢?官场情势使之然也。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到基层挂职锻炼,一位县委书记跟他说,我们做官,用人三分之一用能干的,因为要考虑政绩,三分之一老实的,因为要维持稳定,三分之一要用拍马屁的——否则咱们当官图个啥?必须有下属拍马屁,否则,当官就不爽,这是相当一部分官员的做官心理。这叫什么呢?可以算是精神享受吧?谁说我们的某些官员只讲究物质享受,不在乎精神呢?
人是有弱点的,官员也是人,当然也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弱点,最大的弱点,就是官一旦当到一定级别,就只能听好听的,不能听不好听的,更别说刺耳的批评。每个人都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实践起来的时候,还就是压抑不住地喜欢阿谀奉承,尽管有时候也知道,对方这样奉承的时候,很可能不是真的,无非是忽悠,一个不留神,就被人忽悠了去,栽了跟头,也未可知。可是,没有祸事临头,谁也不觉悟。为了得到马屁,甚至不惜为此做出用人方面的安排,鼓励下属多拍,善拍马屁,好让自己舒服。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拍马的人不会得到纠正,而披露消息的人必定要受到惩罚了,因为,基于官场的惯例,奖励什么,惩罚什么,自有规矩,一旦坏了规矩,把板子打错了,该奖的罚了,该罚的奖了,那么,以后就没有人拍马了,兹事体大,大极了。
现在大家该明白了,为什么栽跟头的官员,总是在一个坑里摔倒,前赴后继,令后人复哀后人。
培养中国式领导
能够和不同的人打成一片,甚至用你的思想去影响他人,也有助于培养你的领导能力,气质,和广泛的社会关系网。这种能力和网络会对你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博士,教授们是做领导的,所以您们的时间不要局限于‘学术’,还是努力的学会做‘人’吧。
突然想到中国式的:学而优则仕。传统的韵味展示中国的价值取向。
未来的领导们,努力的去做领导吧,至于研究,成长是不懂事的人做的,也难怪对于诺贝尔,中国的喊声比较大,这也许也是‘领导’的学问。
中华文化的两大顽症 投机与浮躁(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没有错的,这个没有人会有意见。在这种博大精深的外衣之下,我们谈谈小问题。我认为中华文化有两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问题,投机取巧;第二个小问题,浮躁。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本质几乎囊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小问题之一:投机取巧。《三国演义》里面有位男主角是诸葛亮,这个男主角在《三国演义》里面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和空城计,人们一下子想到的也就会是这两个。
赤壁之战和空城计不但你想的到,在京剧,在我们各种章回小说里面、古典小说里面都重复提到。当然了,历史上不一定有这两个事。但是真正的历史不重要,而是《三国演义》影响了我们的历史,赤壁之战的决胜因素是什么?有人说了是借东风!因为当时是冬天,刮的西北风,曹操的战船在北面,东吴和蜀在南面,如果要用火攻的话刚好逆风,因此一定要等到东西风来才行,所以我们的男主角诸葛亮同志登场了,终于借来了东风,火攻成功,大败曹营。我请大家想一想,你们跟我来个逆向思维想一个问题,万一这位男主角东风没有借到怎么办?如果东风没有借到,百万将士生命将置于何处?这是什么事件,是标准的小概率事件。
第二件是什么事,就是空城计,诸葛亮同志弹琴,他在赌司马懿同志多心,因为司马懿同志就是个多心的人。可是万一那一天跟他老婆吵了一架不多心了呢,被他老婆骂一顿心里一毛,桌子一拍上来把诸葛亮抓走了,有没有可能呢?当然有可能了, 吵架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司马懿如果真的把诸葛亮抓走的话就没有《三国演义》了,就变成“二国演义”了。你身为堂堂蜀国的宰相,冒这种风险,这就是小概率事件。你有没有听过“杀鸡不用牛刀”?有没有听过“四两拨千斤”?很有道理是吧!只要你认为有道理的,基本上都是错的。你们顺着这个思想再来想一想,如果拨不了咋办,被千斤压死了。为什么中华文化不喜欢“千斤拨四两”?为什么杀鸡不能用牛刀?我用机关枪不是更好,保证能打死是不更好吗?为什么“千斤不能拨四两”,想一想,“千斤拨四两”一个必胜的把握有什么不好?
中化民族还是一个崇拜悲剧英雄的国家。你看我们的京剧、电视剧、甚至我们的章回小说崇拜杨家将、文天祥、史可法、岳飞、屈原等人,我们再换一个逆向思维,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这个民族,对于他为何而失败是没有兴趣知道的,对吧?我们从小学念到大学,什么时候老师教我们说:你们为何对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仔细研究一下他背后的原因。屈原跳汩罗江,好悲壮,我们只能说:你看看楚怀王的昏庸。再讲一句大家熟悉的谚语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全世界最荒谬的逻辑,失败加失败加失败竟然能够成功。如果你把这一句话翻译成英文叫失败是成功的妈妈,你把这句话讲给老外听人家肯定不知道。哪有失败加失败加失败等于成功的道理。我们对于失败背后的原因从来不去深究,从来不去研究,可是我告诉各位每一次失败都有原因,不是管理的问题就是战略的问题要不然就是其它的问题,但是我们的文化从来不鼓励我们去研究失败的原因。我们只看表面现象,不看背后真正的原因,这种只看表面的民族是浮躁的。因为我们看什么事情,不往深里去挖,不看真实的东西,不看本质的东西,只看表面现象。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浮躁之处,所以我今天讲这么多历史故事。
上面我给大家讲了在这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产生两个影响极为深远的文化异类,叫做投机取巧以及浮躁。浮躁与投机取巧的两种给合导致缺乏创造力,按这个路走下去非常危险。
针对创造力我想谈一谈,请大家注意一下,一个国家如果他的企业好的话,他的文化艺术一定是最好的,比如说美国,美国的企业好这是很明显的,那美国的好莱坞呢,那种文化与艺术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是你不可想象的。那在亚洲你们认为哪个国家会继日本之后会成为亚洲经济方面的强权国家呢?韩国!在你研究韩国企业之前,请你先研究一下韩国的文化。韩国文化的创造力是值的我们关切的,比如说,他曾经拍了一个电视剧叫大《大长今》。《大长今》讲的是一个非常烦人的故事,就是在皇宫的一个后宫,一个厨房中女人的故事。如果今天你要我郎咸平来拍的话我只能拍两集,就拍不下去了。可是韩国拍了80集,而这个电视剧不但是在韩国热播,在日本,在我们内地甚至西方各国也热播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台湾也出来了一个新的题材,一个姓许的韩国人画了一本漫画书叫《食客》,也是非常有创造力,这就是韩国文化。不要简单的看韩国文化,而是要一个国家的企业要做的好首先必须要有超强的创造力,而文化艺术方面是首先表现出来的,所以你看这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好不好,就能判定这个国家的创造力如何!
再看看我们的电视剧,这五年比较热卖的一个叫做《汉武大帝》,一个叫《走向共和》这两个电视剧非常受观众喜爱,按我个人的意见,他接近事实的程度超过90%,你们再看一看我们现在的电视节目里面这种剧是占大多数的,你有创造力吗?《汉武大帝》包括服装等都是如此的符合史实,你觉的是一种悲剧还是一种喜剧?我可以这么讲,中华文化从大宋王朝开始逐渐丧失创造力,因为宋朝的理学的本质就是考据学,因此从宋朝朱熹之后的八股考试,完全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因为他在搞考据。
一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还在搞考据,那我们的创造力在哪里?丧失创造力的当儿,你可想象到我们国家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一定是困难重重。在文化的束缚之下,你是浮躁的,你是喜欢投机取巧的,只有打破这个束缚你才能发挥创造力。
文章根据《中国企业存在病态心理》的演讲整理编辑而成,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