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称公司高管千万元年薪仅为名义收入


企业高管的薪酬真是弄不懂,高可以高上天,几百万,上千万;低可以低入地,象征性的拿1元,或者零工资。刚有报道中海油高管08年薪酬大增,董事长薪酬超千万,其公司负责人马上作出回应,其千万工资是的,是做给外人看的,可是后面又加上了一句,收入捐给了总公司?看到这些更让人看不懂。

  与国际合作公事公办,即使标准设计了高管的薪酬与国际接轨,那也是对单位不对具体人,国企的高管不可能象私企是世袭制,也许今天在这个部门,也许明天就在那个部门,这个设计只能是放入单位,而不是以个人的名义出现。而事实是,中海油2008年年报发现,中海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在中海油的薪酬(酬金及股份期权收益)达1204.7万元,较2007年增加74.5万元。这是捐还是个人得,说得清楚吗?

  年薪可以设计,而薪酬中不少是个可变数,由袍金(董事会成员的奖金)、薪金津贴及福利、绩效奖金、退休福利计划供款、股票期权收益五大部分组成。其中奖金、福利、退休福利等这些是不可能预先设计的。退一步说,就是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不相等,那么实际收入是多少?捐出去的收入是多少?得明白的公布于众,可其并未这样做。只说一句高管层实际所得是国资委考核认可的,与中国国情、国企实际和个人业绩相一致不痛不痒的话。一个字大有文章可做,其是一种个人自愿的行为,有很大的伸缩性,捐不捐可以随意,捐多捐少谁也没法干涉。由此,名义工资其实就是一种自已支配的工资,与实际工资没多大的区别。

  410日,财政部《关于国有金融机构2008年度高管人员薪酬分配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国有金融机构2008年度高管人员薪酬按不高于2007年度薪酬的90%确定。可是通知刚刚发出,就有浦发银行职工监事冯树荣的薪酬由191万元微涨至200万元,董秘沈思的薪酬则由193万元涨至383.6万元,涨幅为98.7%。高管涨薪被披露都有充足的理由,有的说是在财政部通知之前,有的说是未领,而以捐为名还推卸又是一大借口。

  在有关部门一而三再而三的严厉控制高管的年酬态势下,一些企业的高管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强硬,对于没有按照通知执行的人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最多就是退赔了事,因而一些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根本没把规定放在眼里。二是企业的自主权过于放大,一些人认为企业利润大,个人得利就得大,把国企当作私企,想怎么加就怎么加,想给自己加多少就加多少,你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