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我一直在关注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情况,中国企业从商品出口到跨出国境提供产品和服务,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当明显的趋势.在各个层面和行业,都有正在行动的企业,而相关的信息和深度分析却很欠缺.我们会时不时地听说某个企业启动了一项相当重大的国际并购或者直接投资项目,但稍后听到更多的是悲壮的失败.显然,很多中国企业到了行动的时候,却并没有做好行动的准备.我认为,现在确实到了系统地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深入研究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并将有益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与企业家以及众多关心这一问题的人士分享交流的时候了.出版这本案例的动机就在于此,从现在开始,中国企业踏上国际化快车,将有二三十年的时间,这一领域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2、 中国企业现阶段的跨国经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有什么样的特殊性?与30年前日本企业,20年前台湾、韩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在你的观察中,目前中国有超越他们的企业案例吗?
如果拿现在的中国企业与30年前的日本、20年前的台湾和韩国相比较,我觉得还不太合适。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水平可以与当时的这几国比较,从理论上讲,中国也进入了大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但是,中国企业从个体上来讲,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案例中,还没有特别卓越的案例,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一些比较欣慰的情况在出现,比如海尔、华为、中集、万向,甚至是联想等,尽管危机重重,但毕竟是在快速成长和进步,他们即使最终失败了,也是所有中国企业值得借鉴的案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3、 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通信网络设备制造行业产生了华为、中兴这样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本土企业,而在其他行业,如彩电、制药等行业,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产生具有国际级竞争力的世界级本土企业?
这个问题和产业的特征具有很大关系,此外,时机也非常重要。华为和中兴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为世界级本土企业,与进入电信设备行业的时机有关,当时国内提供了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而技术上的快速发展特征,使得他们能够借助后发优势形成的蛙跳式的飞跃,迅速缩短和赶上这一波技术浪潮.这样的条件在传统行业却很少有,尽管彩电和制药等市场的国内需求也很大,但技术上的巨大差距已经存在了,这些传统行业的未发生TMC那样的变革,后发企业往往无法在短期内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对手的差距.但是,应该看到,多媒体技术和IT技术正在被迅速引入彩电等家用电器行业,而生物技术将大大加速制药行业的发展,这就会形成类似电信设备行业的技术赶超和跃迁局面,中国企业只要选择正确的战略,加大创新投入,未来并非没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本土企业的机会.
4、 你在书中提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是将比较优势转化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哪些中国的比较优势未来可以转化成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在我看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国内市场对企业巨大的支撑.但是,这里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再是在简单劳动方面的比较优势了,而是要争取在技术研究,产品发展和创新方面的人才优势.华为和中兴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投入相对发达国家同行少得多的研发费用,就能获得同样或者更高的研究智力投入,这方面的成本差距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中国企业应该尽量充分利用这一比较优势,将其投入创新和技术赶超方面,假以时日,是有可能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另一方面是国内市场的潜力还没有挖掘出来,也可以说,国内市场还没有成长起来,内需的拉动空间还很大.这个市场必然会逐渐成熟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自己的基地-中国市场,因为这本身就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自己家里都没有市场地位,对于多数行业里的中国企业而言,进军其他的市场只能是一句笑谈了.重视国内市场在整个企业国际化战略中的地位,也是这次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5、 跨国经营有哪些问题和约束?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我只谈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比如,中国长期封闭的经济形态和无法提供给企业必要支持的政策环境,中国企业在产品、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的劣势,中国企业相对落后的管理水平,缺乏足够的合适的跨国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比较不发达的商业文化以及中国企业对于国际市场的陌生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问题有些已经有了改进,有些还差很远,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经历。
6、 中国企业如何获得跨国管理能力?
跨国管理能力只是跨国经营中需要的一部分条件,我认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企业必须放低身段向国际管理高标准看齐。无论是通过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首先都应该是学习、实践和提高。中国企业不仅要通过跨国经营学技术,也要学管理,在海里学游泳,当然,政府对于中国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是需要的,中国企业在这一阶段需要政策和公共产品方面的支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在学习和提高跨国经营管理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过于自傲的误区。近年来,管理界在强调“中国式”的管理,而对对手似乎不屑一顾,这是非常不明智,也是很危险的倾向。应该客观地看待中国国情和国际先进管理实践和经验之间的关系,采用所有先进和值得学习的管理,不要盲目地否定。
7、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两个后果,其一是如何在本土市场上和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其二是中国企业如果走出去,该如何进行跨国经营。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开放的背景下,以及众多行业市场走向自然寡头垄断的大趋势下,尚处于弱小的和劣势的本土企业怎样成长起来?
基本原则是寻找机会发展自己,而不是盲目地与对手肉搏,也不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所谓机会,要从发展的过程和战略高度来规划,确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和进入的行业的先后次序,在已定的地区,寻找利基市场,韬光养晦的目的是避开直接竞争的锋芒,养精蓄锐,充分依靠对方提供的环境和条件获取资源和优势,利用竞争空隙发展自己,在技术、管理、品牌、渠道方面深耕细作,中国企业从整体上最终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改变,从个体上讲,逐步做强做大,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必须经历这样一个积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