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精神价值观


教育科学精神价值观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索世界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价值体系,是人类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产物,一旦产生,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建构文化的灵魂与支柱:它们统摄着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形成不同视野中的世界图景;它们的分歧、对峙与交融、渗透,造成了人类知识与智慧的曲折演进;它们还渗透于文化世界的各个方面,铸就了人类文明成果;它们的冲突与融合推动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与综合提升。透视人的活动及其相关问题,就不能不看到这两种精神的功能:可以将我们对物性与人性的认识引向幽深,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新的综合。可以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贯穿于人的认识活动的永恒主题,其交互作用及创造力的释放,是文明升华的主旋律。认识人类所拥有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运行轨迹,有两种方式:一是从人类精神演变的历程,探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从而理解人类所走过的道路,在更准确的程度上去把握二者的关系;二是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价值坐标,去评价历史上文化进步的意义,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适度地用其引导现存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很显然,本处所涉及的是后者,即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参照,审视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过程,明确其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教育学研究虽然不乏人文精神照耀下闪光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被科学精神所引导。这不仅仅是因为20世纪初教育科学的崛起、实验教育学的繁荣、智力测验诱人的光环,更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研究领域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盛行的科学研究之风。如果说20世纪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还在分庭抗礼的话,那么以后一段时期则是以科学主义思潮支配为特征的教育理论流派一统天下;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文化教育学等,几乎都染上了科学主义的色彩。至于二战后,特别是60年代后兴起的当代西方教育理论流派,虽不能说是科学主义一统天下,但至少也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互抗衡,而不是有人认为的那样,是人文精神压倒了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全面复兴。从科学主义阵营看,战后兴起的新行为主义、经验教育学、分析教育哲学、结构主义,几乎构成了当代教育理论的主潮,即使是颇具人文精神的存在主义、人本化教育理论、“新马克思主义”、“批判教育学”,在理性统摄人类的最后境界来看,其命运多变,影响也极为有限。因此,我认为,20世纪的教育学科基本上是在科学精神的引导下不断进步的。

 

  如果说上述观点属于事实认识,并不带有褒贬意思的话,那么,从价值认识的层面来分析,则有必要作一番认真的甄别。科学精神统摄20世纪教育科学的发展,既有其历史渊源,更有其现实背景。从历史上看,教育理论研究多受人文精神支配。这如同奥康纳在《教育哲学导论》(1957)中所概括的,历史上的教育理论基本上由三种命题系统构成:形而上学陈述、价值判断陈述、个人经验陈述。在奥康纳看来,所有这些有关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远没有达到科学水平,充其量不过是17世纪时期医学的发展水平。他不无讽刺意味地宣称,“理论”这个词在教育方面的使用一般是一个尊称。20世纪以来,科学精神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整套研究规范,不能不说是对教育理论发展历史反思的一种结果。从20世纪教育学科发展所处的现实条件看,以科学精神为支撑点,恰恰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人类20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科学成就早就使人陶醉。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对科学的繁荣持乐观态度,甚至以为按这种速度发展下去,前景一片光明。科学革命的雄伟力量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二战以后,现代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许多国家的人们意识到一种深刻的危机:发展是民族的希望所在。这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能不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教育研究同样受其影响。所以,人们思考教育现象时,总忘不了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钦慕和崇拜。于是,几乎所有教育学科都企望借用自然科学研究手段,以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为规范,去解释、说明、确证教育现象的所谓规律,似乎只有体现科学精神的认识才是唯一正确的认识。客观来讲,当代人对科学精神的迷恋和追求,的确引导着教育学科大踏步前进。否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精神的支配作用,就不可能有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成就,就不可能出现教育理论的繁荣。对这一点,人文精神的信奉者没有必要“犹抱琵琶半遮面”,羞于承认事实。问题在于:仅以科学精神为导向,仅从科学这一层面来认识教育现象,就能解决所有教育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已足够使人们警醒: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人类极有可能步入毁灭的深渊。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合理运用,将造福于人类;滥用,必将招致灾难。实际上,伴随着20世纪教育学科、教育理论中科学精神的发展,一批有清醒头脑的研究者始终念念不忘人文精神的回归。他们执着地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仅凭片面的科学认识方法,很难认识它的全体,更难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教育在根本上是一种价值选择、价值追求活动,如果把它看成一种没有情感参与的过程,它就纯粹成为一种物质活动。这不是教育的本性。因此,从20世纪初开始,解释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等以人文主义为特征的研究方法一直在影响教育,尤其是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社会危机的加剧以及片面的实证研究方法弊端的暴露,以人文精神为支撑点的教育研究方式又重新抬头,并引起了许多人的认同和支持。这一举措促成了当代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繁荣。

 

我们认为,对于人类21世纪的教育学科发展来说,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并适度加强人文精神导向,将是基本趋势。那种只注意用科学方法认识教育现象的思维方式,将是陈旧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