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治人 事天 莫若啬
夫唯啬 是谓早服 早服 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 则无不克 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 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
治理人世,事奉天道,没有比吝啬(节俭)更为重要的了。
唯有能够做到吝啬,就是所谓尽早制服了奢侈的欲望。尽早制服了奢侈的欲望,就是所谓注重积德。注重积德,则能攻无不克。攻无不克,则力量不知其终极。不知其力量的终极,则可以担负起发展和保有国家的重责。有了培育和护卫国家的母亲(俭啬的统治者),国家就可以长久的巩固。
这就是所谓的根深稳固、长生久立之道。
唯有能够做到吝啬,就是所谓尽早制服了奢侈的欲望。尽早制服了奢侈的欲望,就是所谓注重积德。注重积德,则能攻无不克。攻无不克,则力量不知其终极。不知其力量的终极,则可以担负起发展和保有国家的重责。有了培育和护卫国家的母亲(俭啬的统治者),国家就可以长久的巩固。
这就是所谓的根深稳固、长生久立之道。
【点注】
老子此篇阐述了统治者再一重要德行——吝啬(节俭),这符合大道的要求。这里所谓的“啬”,不是现代人们所谓的吝啬(即小气鬼),也不是古代所设的乡官,而是指的节俭。这在古今都视为立国的根本,是重要的国策。
此篇所谓“早服”,古今解家多译为提早服从大道的道理,而我们译为尽早制服人们奢侈的欲望,这样似乎更对应和贴切。
此篇所谓“有国之母”,我们没有简单译为大道。贯通来看,此处的“母”,是比喻养育和保护国家的统治者。
此篇所谓“早服”,古今解家多译为提早服从大道的道理,而我们译为尽早制服人们奢侈的欲望,这样似乎更对应和贴切。
此篇所谓“有国之母”,我们没有简单译为大道。贯通来看,此处的“母”,是比喻养育和保护国家的统治者。
六 十 篇
【原文】
治大国 若烹小鲜
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大国,有如烹饪小鲜(鲜嫩菜肴)。
以道的旨义来治理天下,其鬼怪也就起不了作用。并不是鬼怪不能起作用,而是其作用伤害不了人。不是它的作用不伤害人,而是由于圣人不伤害人(以道旨来治理天下)。
圣人和鬼怪都不伤害人,所以爱民之德终归得以实现。
以道的旨义来治理天下,其鬼怪也就起不了作用。并不是鬼怪不能起作用,而是其作用伤害不了人。不是它的作用不伤害人,而是由于圣人不伤害人(以道旨来治理天下)。
圣人和鬼怪都不伤害人,所以爱民之德终归得以实现。
【点注】
老子此篇通过比喻、反衬,阐发了统治者又一重要德行——不伤害人(爱民)。有道的统治者以人为本,所以他们施政以不伤害人为最高原则,因而就连鬼怪也无法伤害人。
此篇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流传了千古的治国名言。
此篇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流传了千古的治国名言。
现今解家们几乎都沿袭古代权威解释,把“小鲜”解释为“小鱼”,这一解释并没有错,但这里不专指“小鱼”,这里所谓“小鲜”,小是幼小,鲜是鲜嫩,因而“小鲜”包括小鱼,而不仅限小鱼,羊羔、鸡雏、鸭仔、牛犊等等都应在“小鲜”的范围之内。
老子此篇用烹饪小鲜与治理大国相比,非常鲜明。这里小鲜的小字是与大国的大字对应,说明治理大国与烹饪小鲜有共同之处,这就是不要使治理、烹饪对象受到损伤。治理大国要顺应自然是“无为”,烹饪小鲜要掌握火候是“有为”,火力必须适当,翻动应当适时,因而两者共同的东西并不是无为,而是不给治理、烹饪对象造成损伤,更不是搅动不搅动的问题。
老子此篇用烹饪小鲜与治理大国相比,非常鲜明。这里小鲜的小字是与大国的大字对应,说明治理大国与烹饪小鲜有共同之处,这就是不要使治理、烹饪对象受到损伤。治理大国要顺应自然是“无为”,烹饪小鲜要掌握火候是“有为”,火力必须适当,翻动应当适时,因而两者共同的东西并不是无为,而是不给治理、烹饪对象造成损伤,更不是搅动不搅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