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乾坤:从老祖宗处寻觅企业文化的对应点


 

 

最近十年,几乎每年都刮起一股国外商业思维风潮,要么诠释一种新的商业观点,要么讲述一个新的商业故事,典型者便是《蓝海理论》。

 

欧美日韩的商业理论之所以大行其道,主要原因有几点:

1、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用,自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导致中国近代商业止步不前,很多人士产生媚外心理,盲目崇拜。

2、部分出版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大肆炒作国外理论,附会人们的从众心理,不断神化其理论体系,忽悠国人。

3、部分商业人士由于缺乏相关的商业实践经验,亦缺乏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体系的深刻认知,轻视国学,囫囵吞枣自以为是。

4、“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深远影响,在学习外国优秀商业理论的同时,存在过度的倾向,好的坏的俱是泥沙俱下。

 

一直以来,我对老祖宗的国学文化有一种莫名的喜爱。在我看来,纵然国外商业思维千变万化,但皆可在我们老祖宗的典籍当中寻觅到这种理论观点的对应点来。如此说来,并非漠视优秀的外国文化,而是我对国学文化的偏爱而已,并且意义深远。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伟大民族,唐汉伊始,千年之间,一直是世界最兴盛强大的国家,为世界学习之楷模。满清后期,由于部分当权者的错误判断,才导致国运没落。我们在认识自身不足的同时,万不可矫枉过正,忽视古人哲学体系的价值。

老祖宗的东西蕴藏着极深刻的哲学道理,对于人生得失取舍,行事处世均有着莫大的裨益。每每用心研习,有如沐春风,畅快淋漓之感。

 

我在从事企业运营工作的时候,老板极为倾向欧美日韩的管理思维,企业文化也烙上了深刻的印记,由于学习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人心,我们的企业文化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之感。

我向老板灌输讲解国学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与企业的匹配性,最终顺利得到老板的认可。我着手开始建立专业的企业文化课堂,以形入手。

考虑到行业属性的缘故,时间相对灵活,每天早上开始企业文化课,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周三晚上外加两小时研讨。为了避免流程化倾向,企业中层干部轮流讲演,每人一个章节,同时强化课程的互动性,员工们可以根据自身个人感悟,结合生活或者工作,作出研讨或辩论,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员工们在企业文化课堂上互动性非常好,经常就一些语句不同的理解,结合工作或生活,做出辩论与互动。经常辩论四起,各抒己见,对生活和工作起到很积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个人修养,有深远的影响。由于课程的互动激烈,也经常导致发生文化课堂时间延长的事情。

课堂中还不时穿插一些智慧型的小游戏。每当学习完毕一本典籍之后,我们都需要举办一些征文或者户外活动,给予适当的褒奖,不断强化我们的企业文化,融合团队精神,深入人心。

第一季度学习结束时,负责工厂的老吴部长兴奋告诉我们,工厂员工人均生产量提高了百分之三十,让我们颇感欣慰,我亦一直对这个数字记忆深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打磨,最终将企业文化的活力从员工内心激发出来,整个企业的人文文化显得非常良好,很多企业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显得清晰简单得多,对企业的归属感显著提高,整个企业的离职率远远低于整个行业比例。

在长达三年的企业文化课堂里,我们先后学习了《大学》、《中庸》、《论语》、《南怀瑾选集》等国学典籍,直到我离开公司,这种企业文化活动依然继续,如今数来,恐怕已经有五、六个年头了吧。

 

企业文化一直是企业关注的话题,但其实操往往流于形式,不但对企业没有真正的帮助,反而往往给员工造成了不少心理和工作的负担,很多员工内心对企业的文化并不认同,而仅仅停留在打工拿钱的心理上,对企业也缺乏足够的认同和归属感。

依据我的肤浅经验,企业文化的关键点首先在于老板,在世界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强弱大小,其文化烙印的初始阶段就深刻打印上了老板的个人色彩。电视剧《亮剑》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解说了这种团队灵魂的属性。在国内很多处于初级阶段的企业,老板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显然易见,企业文化是一个点滴汇聚的过程,是一个注重细节,不断打磨的过程,老板任何行为的偏差,都足以推翻企业文化整体的框架体系。

典型的案例是数年前,联想员工在网络上发表了著名的《联想不是我的家》一文,影响巨大,最终柳传志不得不直面困难,鼓励士气。近期的蒙牛牛根生事件,表面上看是企业危机问题,但内里本质,还是不容忽视蒙牛文化遭遇的困局。蒙牛一直以优秀的企业文化自我骄傲,牛根生万言书却被业界看作漏洞百出的堆砌之词。此外,万科的王十元事件等,均可见老板色彩对整个企业文化的影响根源深远。

企业文化,无论好坏,最容易从企业老板身上浮现出来。

 

我曾和部分商业人士就企业文化做过交流,很多人认为企业文化是大企业的事情,小企业,根本谈不上什么企业文化。对于这种观点我一直持异议的。

其实企业无论大小,无论时间长短,自企业诞生的那一天起,企业文化也随之诞生了。老板文化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企业规模和行业属性,导致了老板文化在企业文化当中占据的比例有所区别,有的可能偏低,有的可能偏高。但在企业建立在那一天起,企业文化也一定随之建立,并且伴随企业一路成长,或者消亡,而且企业文化常常是在企业实体消亡之后,企业文化却继续留存于员工内心根源,四处飘散,影响深远。

 

企业文化必须先从形入手,以形入神。我们最终的目的毫无疑问是追求神的深入,但前提是形似,方可神似。

在武学上,首先培训的是招式,桩功等套路的角度,身形等,一招一式,打得有板有眼,待整套套路整齐划一之后,方可慢慢领悟其中的武学内涵,渐渐过度到深邃的神髓境界。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常对“表面文章”四字多加贬义,在企业文化范畴里,表面文章的重要性与正面性就显著凸显了,表面文章必须做好,然后才有逐渐渗透切入骨骼神髓的内里文章当中,从影响到指导,从指导到自觉的三环过度,形成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

 

不同的行业属性和老板色彩,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文化选择。

我个人更倾向国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根基,因为首先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发扬研习中国国学的义务与责任,而且意义深远;再次我们毕竟身处中国社会当中,国学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与吸取,有良好的先决条件和便利条件,更容易深入人心;最主要的是我一直认为欧美日韩等理论,完全可以在先贤国学当中,寻觅到相关的对应点,大可不必舍近求远。

当然,亦非完全漠视国外优秀的商业操作手法和理论架构,好的东西,我们都要仔细辩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