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改革开放下一个30年的富民道路选择
——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专访
人民网记者 庄红韬
2009年4月24日晚
记 者: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经济热点名人访》的视频访谈,我是今天节目主持人庄红韬,今天接受我们采访
的是卓达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北京卓达大学校长杨卓舒先生。
杨先生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经济热点名人访》栏目,请先和各位网友打个招呼。
杨 总:大家好。
记 者:今天我们和杨先生探讨的话题是面向下一个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富民道路的选择。杨总,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
很快,GDP已经翻了好几番,现在单独把“富民”的概念提出来,是不是老百姓财富的增长和GDP的增长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杨 总:我想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就是你提出来的这个,差距是存在的。第二个因素就是现在党中央执政的方向是亲民,
因为亲民的重要举措,或者亲民的最核心体现就是让老百姓更加富足。另外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出发,一个社会为了长治久安,为
了保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老百姓的财富应该有相应数量的增长,这个相应数量是相对的,就是相对国家经济,相对国
富而言。
从第一个方面看,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30年,整个国力,当然这个国力不仅是经济,就是综合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这里边
特别是我们的经济有了相当的积累,国家不论从基础设施,还是国家现在的再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包括国家大量的外汇储
备,包括一些重大资源新的发现,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可以说国家比之过去是富强了,当然和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
距。与之相比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就是民间财富、人民财富的积累。第一,和改革开放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尽管中国现在还有许多偏远的贫困农村,生活水准仍然是很低下的,但是和当年吃不饱、穿不暖,在计划经济时代下,肥皂、酱油都
要凭票供应的时代相比,这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但是一个国家,特别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一个国度,国民的财富如果不能有相当大的增长,那么它就将直接影响到两个最重大
的问题:一个是社会的长治久安、稳定。历史不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一个普遍的规律已经证明,那就是当人民生活
富足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稳定的;当人民生活富足的时候,这个社会才能够实行政治昌明,才能够实现法制;也只有当人民是相应
富足的,于是才有相应合格的公民。因为大家只有在解决了衣食所累的问题,再有了足够的费用用于教育、医疗、文化以及其它更高
层次的真正进入生活而不是活着的状态,于是人们才能自觉的和不自觉的,就是从主观到客观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这也是使整个国
民能够成为合格的公民一个重要的条件。不能设想,在一个终日为衣食所累、稍有天灾大批人口就面临饥馑,经济稍稍一有波动,就
有大批人失业,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社会的政治文明和这个社会的公民水平都要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说,这是涉及到一个国家最根
本的利益,也是全民的最根本利益问题。
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只有民富,民本身是生产力,他是生产者、是劳动者,而民的消费本身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可以做一
个设想,以中国目前将近14亿人口计,这应该是世界最大的一个消费群体。如果有足够的民富,那么就是大家买得起房,买得起车,
能够及时地进行医疗保健、体检、看病、送孩子上学,包括日常生活水平再有一个新的提高,那么我们国家的经济就会进入一种非常
好的良性循环。同样的条件下,面对目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如果我们国民有足够的消费能力,那么这种危机在中国就不会产生太大的
波动,不会给中国带来太大的困难。
记 者:冲击力不会这么大?
杨 总:对。我曾经讲过,我们有将近10亿人在农村,如果10亿农民,每人一年新添一件褂子、一双鞋、一个背心、一个裤衩,
那么就得有几十个大毛纺厂、大服装厂在昼夜不停地生产;如果五户家庭有一户更新电视,那我们国产电视机就会全部卖光;如果
50%的农民添了农机具,那么我们的很多农机行业就不会倒闭。它所带来的就是城里生机勃勃的大生产,所有的商品都被农村抢购去
,于是城里的失业也不会出现。而农民这种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稳定了农村,也强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民富的问题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实行经济良性循环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