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怎样学习才更有效率
你是不是每天都将大量时间花在上网浏览信息,看报纸、杂志……
你是不是总在担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闻,害怕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我们不能去逃避,更不可以封闭保守,那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去高效的学习呢……
方法很简单,那就是静下心来去读书,然后以读书的心境去学习,去坦然面对……
没有人可以否认,今天是个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还有生存方式。由于工作生活的快节奏,需要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应对,所以我们便不停的从网络、电视、电子读物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不管我们如何努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都无法完全掌控所有的信息,这使我们焦躁不安,于是便不停地看电话、电子邮箱,产生了对网络、电子读物依赖,甚至引发精神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用信息爆炸来形容今天我们每天需要面对的大量信息,并不为过。生活在这样一个时刻面临爆炸的时代,产生焦虑情绪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用专业的话讲就是由于大脑长期大量接受、处理信息,造成大脑皮层活动抑制。比如那些长时间看电视或上网的人因此很容易出现突发性的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而这就是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信息焦虑症”又称“知识焦虑综合症”。信息焦虑症其实质是一种身心障碍。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但人类的思维模式还没有调整到可以接收如此大量信息的状态,因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
如此,是不是我们就只能缴械投降,放弃学习与读书呢?当然不可以,不用我说,谁都会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在现实的世界上,生命机体的运转,需要能量;所以我们要一日三餐。精神生命的延续,需要力量;因此我们要一日三省。三省的根本在于学习与思考,而学习与思考的最好载体则是读书;正如我们的吃饭与睡觉。可见,一个人要想完整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每天它需要吃六顿饭:三顿是物质保证,三顿是精神供给。而后者重于前者,因为机体可以消逝,而精神却要永存。
何况学习更是一个自我满足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一种修炼身心、怡养性情的良方益法。因为一个人知识越多,就会发现自己的未知也就越多,问题也就越多;因此需要学习的东西自然也就越多。正如一个大圆与一个小圆,大圆好比知识渊博的人,小圆好比知识较少的人;大圆的面积大,周长长,所以它与外界的接触也就自然要多,因此,可发现的新事物新问题自然也就越多;而小圆面积小,周长短,所以它与外界的接触也自然要少,因此,可看见的新东西新气象自然也就越少,新见识少,问题自然也就少。
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怎样才能更加有效高效的去学习呢?我想第一是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接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放弃。如果难以先择,或者说是无从选择的话,我想另一个很好的解决之道,就是读书,即读现有之书,读那些经过岁月积淀之后依然放光的书。当然,这些可读的书并不是只有那些拿在手里的书本,还有那些在网络上以电子形式出现的文字,甚至是那些已经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符号的书文。所以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过程,也是最为高效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在什么时代,无论是在什么地方。
或许我们需要转变的只是我们对于读书的印象,不要以为只有抱着书本才是读书,也不要以为信息时代的电子文本就不是书。所以不管网络时代信息是如何的向我们狂轰滥炸,只要我们学会了读书,懂得了去发现书,掌握了读阅各种书的方式方法,那高效的学习便是自然而然的了,不管我们所处的是远古的语言时代,还是今天的信息时代。
接下来,让我们再更为深入的去认识一下书与读书吧,毕竟书读不倦,修身养性。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文明的记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正如一位外国作者所讲,“书籍为我们建立起一座完整的、光怪陆离的思想之宫,这是千真万确的。”精神世界的黑暗才是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东西,而书籍正是精神世界里的太阳,读书就是在吸收阳光,享受光明。所以只有不停的阅读、思考,才能够探寻到生命的规律与意义,才能够求索到人生的光明与未来。正如先人所说的那样,“好读书非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读书,能解开心中的万千情结;读书,能愈合腹内的千百伤口;读书,能撑起胸中的坚强脊梁;读书,能抚平肠内的突兀崎岖。读书开阔思维,读书丰富自我;读书抬升品位,读书提高素养;读书磨练意志,读书改造性格。读书让我们通今博古、通思益智、增长才干,更为重要的读书是修身养性的最佳方法。古人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但无论是那种读书,都可以让人们得到光明。
书是人类的火种,书是超越的载体;书是生命的向导,书是光明的归宿。书的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决定命运。由此可知,命运面前人人平等。书不可以选择我们,所以命运也不可以选择我们;而我们却可以选择书,所以我们也就可以选择命运。英雄从来不论出处,因为英雄可把握人生。书籍是人类的记忆,也是人类的思想;书籍是思想的精华,也是思维的结晶;书籍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授业解惑的载体;书籍是生命的外脑,也是永恒的生命。所以,“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又云:读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
“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闭门阅圣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而读书声为最。”“读书夜坐,钟声远闻,梵响相和,从林端来,洒洒窗几上,化作天籁虚无矣。”岁月悠悠,书读不倦。“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理义为膏梁,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灾畲,以记问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因果,以乐天知命为极乐。”书读不倦,修身养性。
“一时劝人以言,百世劝人以书。”可见读书不仅是对人阅历的丰富,也是对人精神的激励,更是对人生命的延长。所以古人说:“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吃药可以治病,读书可以医愚;因为一个指导胜过十年的摸索。培根讲:“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嫁接”;“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天下事多的不计其数,人不可以件件躬身力行。人这一辈子,实际上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经验生活,经验人生,如此个人的经验实在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因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不见全象。所以,人匆匆一生,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也就一知半解,甚至是苍白。正如我自己曾经深深的渴望着有人能给我以指导,告诉我该何去何从?可是现实中找不到这样的人;于是我问苍天,可却是“问天未有声”。然而当我打开书本时,我才发现什么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象《读书的乐趣》中所言,“书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赋予我们的规劝和慰藉,质同金玉,价值无量。我们读书时,有如同最高尚的先哲们携手共游,飞越无数迷人的仙境和神奇的国土。冬日,当我们坐在炉旁烤火时,无须动步,就可以借助书籍,走到天涯海角,或者飞上天国。人类思想所发掘的一切,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千百代人用苦难的代价换来的一切经验,所有这一切,都在书籍的世界里等待我们。”而我们的先人也早就告诫,“欲为一代经纶手,须读数篇要紧书”;而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更何况“物力艰难,要知吃饭穿衣,谈何容易?光阴荏苒,即使读书行善,能有几时?”
读书如阅美人,又胜于阅美人;读书如食美味,又胜于食美味。因为美人、美味毕竟是“实物”,终有“瑕疵”;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书中之“美”,尽在脑中的意识里,任你的思维驰骋,毫无半点“遗憾”,因而也就看山不只是山,看水亦不只是水。所以先人讲“非读书不能入圣贤之域,非积德不能生聪慧之儿。” 让·保罗·理治特(德国作家)曾经说过:“从艺术女神居住的巴拿斯山峰上所看到的风光要比坐在王位上所看到的宏伟壮阔得多”。真是“读书到快目处,起一切沉沦之色;说话到洞心处,破一切暧昧之私。”乔治·麦克唐纳(英国著名作家)也曾经这样说过:“即便是最平淡无奇的房子,一旦我从镜面里去欣赏时,也要变得富有诗意的了。”清代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也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也”。
“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小害者,惟书。”所以先人讲“省费医贫;恬退医躁;独卧医淫;随缘医愁;读书医俗”。可见,“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不读书的人和读书的人气质是不同的;同样,只读书而不写书的人和写书的人的气质亦是不同的,因为写书的人是肯定要读书的,不然他是写不出东西来的。老话不是讲,“多读两行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吗?应该说后者比前者更加的优雅,更加的有魅力,因为“学问改变气质”,而学的东西是别人写的,问的东西则是自己写的。正如古语所讲,“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腹有诗书气自华,谈论古今任潇洒”。当然读书的目的绝不在于纸上谈兵、人前显能,更不在于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盖理义收缉故也。”
最后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读书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五千年华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人好读书这个好的习惯。更为准确的说,读书的功用绝不止于“传道授业解惑也”,事实上,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最后借先贤陆游的《读书》作结,以进一步凸显本文的意旨。“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黎民百姓)。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蝇头二万言。”
建议阅读 《网络时代怎样读书》 《读书的好处》
最后附上一篇不错的舶来文章
信息时代的读书方式 ——海绵吸水和沙里淘金
[美]尼尔,布朗 张晓晖泽
我们正遭遇到信息的狂轰滥炸。每时每刻,我们都会见到前所未见的事情,听到前所未闻的观点。在课本和报刊里,作者们费尽心机,为的是让我们接受他们的主张。这位社会学家告诉你,电视上的暴力镜头对年轻人有害无益;另一位却对你说,来点暴力镜头无伤大雅。这位经济学家宣称,抑制通货膨胀要靠减免税收;另一位却争辩说,要靠提高利率。这位教育学家坚持取消“虚饰课程”,诸如外语和体育之类;另一位却主张,同是这些课程,乃是必须大大增加的“必修课”。不论哪类知识,都是疑云迭起,对此,甚至这一领域的专家也是莫衷一是。读起书来,恐怕最为头疼的事情便是确定哪位权威才值得信赖。你读的是护理杂志也好,诗评或课本也好,甚至体育专栏也好,这个问题都赫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必须确定自己接受什么观点,拒斥什么观点,对什么观点则不置可否。
你是个有思想的人。因此,在面对耳闻目睹的信息狂潮时,你必须选择一种反应方式。你可以把自己遇到的一切被动地全盘接受,于是,你自然会将旁人的什么观点当成你自己的东西。你也可以更主动一点,对你遇到的信息的价值寻幽探微,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有一种思维方式跟海绵遇到水时的情形差不多:一古脑儿吸收进去。这种方式我们习见习闻,它的一些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你所吸收的有关世界的信息越多,你也就越有能理解这个世界的纷坛杂沓。你现在得到的知识,为以后更为复杂的思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海绵式思维的另——个好处,乃是它相对的被动性。它不需要绞尽脑汁的智力活动,而是来得更加快捷和简易,特别是在提供给你的材料清晰明确、妙趣横生时尤其如此。你只需专心致志,再加上死记硬背——这便是你智力活动的主要 内容。
然而,一旦你通过吸收知识,开始把自己变成一个思想者,海绵式思维便暴露出一个严重的缺陷:在确定什么信息值得接受,哪些观点应该拒绝方面,这种思维方式简直就是力竭技穷,手足无措。若是一个读者永远只会像海绵那样吸吮一切;那么,除了他最后读到的东西而外,他还能相信什么呢?
因此,依我们看来,你倒是更应该自行选择一下,哪些应该据为己有,哪些索性忽略不计。这样,你必须采取一种特殊的阅读方法——提问阅读法。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你积极地参与进去:作者努力为你讲解他的观点,而你则试图反驳他,尽管他并不在你身边。
我们这种互动的方式叫做淘金式的思维方式。黄金柔软喜人,澄黄明亮,自史前时期以来,它便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黄金都有分布,然而其分散程度之高却令人咂舌。它往往在人们始料不及的地方突露头角,这使得寻金的工作艰难环生,又极富挑战意味。
有一种寻金的技术,是到河流里淘取。淘金者必须在流水的砂砾中尽力搜寻,再小心地摇动淘盘,取得金砂。无用的泥沙被冲洗净尽。不断地转动淘盘,到最后,淘金者便可以断定,他的淘盘中剩下了宝贵的黄金。
如果你打算积极地阅读书籍和聆听信息,如果你试图断定你阅读和听取的知识价值如何,淘金的过程,便为你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模式。这项工作挑战迭起,有时单调乏味,但它的报酬却丰厚可惊。取精去粗,沙中淘金,这要求你在谈话中频频提问,并对对方的回答不断做出反应。
海绵式的思维,瞩目于对知识的获取;而淘金式的思维,则着重在对其所获得的知识积极的互动。这两种方法,自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若要智力淘金,你的淘盘里必须有些东西供你估价才行。不先行吸收,两手空空,又哪里有黄金给你淘洗呢?
让我们更为切近地看一下,这两种方法会如何导致不同的行为。若你采用的是海绵式,在读到一篇材料时你会怎么办?你小心翼翼地读,竭尽全力地记。你在关键性的字句下面划线强调。你做笔记,以概括要点。你核对划下的线、记好的笔记,为的是肯定你未曾忘掉任何重要的内容。你孜孜以求,为的是闹清弄懂,那作者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
但若你采用的是淘金式,你又会怎样做呢?与采用海绵式的人一样,你希望凭借阅读获取新鲜的知识。在目的方面,你们是殊途同归。然而,淘金式方法要求你自问一些问题,弄清楚材料的逻辑步骤,还要判断是否存在重大的纰漏。在采用淘金式方法时,你必须不断询问:何以作者要得出这一些结论。你在书籍的空白处记下疑问和推理过程。你不断与材料相互影响。你致力于批判性地评价材料,并基于这一评价,形成你自己的结论。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