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讨论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为《论语·为学》篇第二章。
朱子《四书集注》云:弟、好,皆去声。鲜,上声,下同。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程树德《论语集释》云:陈天祥《四书辩疑》:古之明王,教民以孝悌为先,孝悌举,则三纲五常之道通,而国家天下风正。故其治道相承,至于累世数百年不坏,非后世能及也。此可见孝悌功用之大。有子之言,可谓得王道为治之本矣。《孟子》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与此章意同,盖皆示人以治国平天下之要端也。
陈树德按:《大学》云:“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古未有不孝于亲而能忠于国者也,亦未有不敬其兄而能笃于故旧者,语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又云:“圣人以孝治天下”。有子之言,洵治国之实鑑也。
本章将“孝弟”作为“仁”之本,即建立和谐的人伦关系之根本,并且将“孝弟”视为社会秩序的根本起点。虽然此章为有子之言,但显然是祖述孔子之思想。这一思想的根基何在?今天应如何准确认识这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