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西南林学院讲学之前,我特意浏览了百度有关“我与西南林”的帖子。其中一帖引起了我的注意。帖者说,“我是广东省2008年考生,被第三志愿西南林学院录取了。对于西南林学院我很陌生,朋友都叫我读高四,但我真的不想再受一年苦了。所以,希望各位西南林前辈帮忙解惑,多介绍一些西南林的情况,比如就业,还有校风等……”西南林的“前辈”回帖也比较有趣。回者说,“与同等本科院校来说,西南林比较不错啦!我男朋友在那里读书,学校管理严的让你受不了。据说园林就业相对比较好,而且美女都在园林专业呢,就在世博园下面……”另一回者说,“我07年毕业的,学校条件差一些,但学校环境很好。校风不错,比较自由,读书还是谈恋爱,打工还是堕落,看自己需要……”
三位西南林网友关于西南林“校风”的片言只语让我有些感动。虽然,校风不是校训,但是校训很重要的内容。本质上,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精神风貌。通过校风,进一步了解一个大学的校训,可以直接触摸到该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这种触摸,对于《蒋伏利——传统经济学批判与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思考》讲座在西南林的顺利开展,也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作为一个学校的的灵魂和精神,无论何种校训,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学校创办者或办学者的某种教育理念。一定的教育理念通过“校训”这种载体,“抒发(办学者的) 理想、明确(对受教育者的) 要求、激励师生,追求对社会的贡献与价值。”讲座贴切与否,是讲者能否进入听者内心世界的关键。
校训在英语中称为Motto 。Motto 起源于意大利,翻译成中文就是格言之意,用在学校校徽上即可翻译成校训。目前对校训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源自军事口号(war cries) 。16 世纪,徽章和格言开始组合使用,有许多关于格言主题的书籍提出了如何创作格言的规则,如,格言既不要太模糊,也不能太直白,在字义上应该积极向上等。正是通过格言这一中介,最初的军事口号逐渐演变成现代大学的校训。在国内,在现代大学出现以前,古代一些书院用精练的语句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这些语句一般是教育家自创或引用名家的佳句。例如,长沙岳麓书院的院训是“忠孝廉洁”,无锡东林书院的院训是“依德之行、庸言之谨”等,这些可以说是现代大学校训的先声。具体到西南林学院,其校训是“树木树人至真至善”。
关于西南林八字校训,最初有5条候选校训被校方进行网投,他们是:博采众长厚德树人;明礼诚信和谐进取;厚德求真博学致远;养正气、树新风、育硕果;智修草木德润苍生。尤其是最后一条被寄予厚望,网投时特别附注。说,所谓智修草木,即用知识、智慧去认识、整修和培育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其寓意,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智慧,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把拥有的知识与智慧贡献于祖国的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贡献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所闻德润苍生,即用道德、品格去影响、示范和感化社会里的黎民百姓,其寓意,不仅要对学生教化道德、培养品格,而且还要倡导学生以自身的道德与品格服务于祖国的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于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与网投校训同步,进行网投的候选校风词条有:求实、求真、求是;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勤奋创新;勤于实践、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甘于淡泊。尤其是最后一条被寄予厚望,其网投附注说:纵观西南林学院由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历史,一代代西林人始终做到注重实践、勤恳实践,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不计得失、乐于奉献,不图名利、甘于淡泊,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在不长的时间内把学院建成一所学科配套、特色明显、初具规模、水平良好的新型多科性大学,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具有上述精神和风格的科技人才,为祖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在此过程中积淀形成了勤于实践、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甘于淡泊的整体风格。同时,这也反映了我院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这种整体风格和精神面貌理所当然也是西南林学院办学宗旨与学科特质的要求。
2008年10月,西南林学院正式公布校训“树木树人至真至善”。深入分析,“树木树人”集中体现了西南林作为林业高等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树木”是林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科特色,“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和根本任务。无论是“树木”还是“树人”,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树木”要经得起风吹雨打的考验,“树人”要经得住社会实践的检验。“树木”是西南林孕育成长的根基,没有1938年成立的云南大学森林学系,就没有现在的西南林学院。“树人”是西南林发展壮大的体现,没有1978年独立建校以来几代西南林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拼搏奉献、团结进取”的艰苦创业,就没有今天学科多样、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人才辈出的西南林学院。“树木树人”,既能较好地体现林业高等教育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突出西南林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还蕴含着西南林孕育生成、几经分合,从立校、迁校、建校到强校的发展历程。
“至真至善”集中体现了西南林的办学理念和方法。学理在于求真,事理在于求善。“至真”就是要追求真理、学做真人,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指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追求,旨在要我们善待万物、追求和谐。 “至真至善”就是把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善待自然、追求和谐的人文精神相结合,是做学问与做人的最高境界。“至真至善”,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行为规范。只有博学笃行、锲而不舍,才能最终达到至真至善。至真、至善则至美,至美则和谐。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西南林学院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共建文明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协调发展,是西南林师生的共同心愿。“至真至善”,既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又体现了西南林的办学理念,还是广大师生的行为规范。
综上,“树木树人”是办学宗旨和目标,“至真至善”是办学理念和手段。“树木树人至真至善”,既有学校定位、办学特色的凝练和概括,又体现出学校所承载的历史责任和西南林精神,还融会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精神。有鉴于此,我在2008年4月2日进行的《蒋伏利——传统经济学批判与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思考》讲座中,针对西南林“树木树人至真至善”校训和讲座范本企业金光集团APP“植树造林造福自然、制浆造纸造福人类”的“企训”,特别强调:金光集团APP在西南林设立黄奕聪奖学金,每年奖励30名西南林学子,这是集团创始人黄奕聪先生、黄志源总裁回报祖国关爱祖国下一代成长、关注中华民族振兴的华人企业家的一份爱与责任的体现。这是至善。从1992年进入中国发展,APP将“生态营林、环保制浆、绿色造纸”的发展理念融入到中国现代造纸,在中国成功实践了林浆纸一体化绿色循环经济模式。这是至真。尤其在“树木树人”层面,西南林学院培养的广大学子已经成为了云南乃至全国林业战线的中坚力量,为APP中国等广大林浆纸一体化企业科学发展人工林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是“育林育人”的完美体现与结合。
对此,西南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苍山教授说,经数十年探索和实践,西南林学院逐步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创品牌,以改革促发展,铸就红土高原上的绿色人才摇篮”的办学理念。继往开来,“十一五”期间,西南林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围绕力争建成西南林业大学和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两大综合发展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思想,可以从西南林学院校徽“智慧之树”得到凸显:西南林以林学和生物环境类学科为根基,以培养绿色人才为己任,站立“彩云之南”红土高原上,西南林是知识的阶梯,是飞翔的鸿鹄,是绿色的希望,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智慧之树”。
回溯历史,西南林学院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云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58年农学系与林学系从云大分出,成立昆明农林学院。历经几次分合,以搬迁到云南的北京林学院为基础,于1973年组建云南林业学院。北京林学院于1978年确定迁回北京,原国家教委批准云南林学院在原校址独立建院,继续办学。经原林业部批准,云南林学院于1983年改名为西南林学院。致2009年2月,西南林学院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已获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三次会议的专家评议通过,目前进入公示程序。据悉,公示无异议后,西南林学院将正式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作为理念之一,西南林无疑往前跨了一大步。 文/蒋伏利[0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