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教育投资、不断完善教育投资体制02


增加教育投资、不断完善教育投资体制02

 

 

  我国的教育投资比例低,教育经费长期不足,人们普遍认为是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以及政府重视不够所致。但从世界来看,各国的教育经费普遍紧张,包括发达国家在内没有一个国家能包下全部的教育经费。既然这样,为什么其它国家的教育投资比例都高于我国呢?仔细分析印度等国教育投资的构成,就可以发现,除国家教育投资外,私人及社会团体办学占相当一部分,特别是义务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学生个人支付费用;另外,他们的办学形式多样,有国家办的、地方办的、私人办的、企业办的,没有哪个国家把所有学校都由政府统包统办,由于他们分散了办学任务,减轻了国家压力,既开辟了多方筹措教育经费的渠道,又从整体上提高了教育投资的水平。

 

  我国是人口大国,只有在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投资比重的同时,彻底改革办学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体;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尤其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私人办学、企业办学。为此,要放开政策、给予优惠,提供方便,允许收费,允许办各类学校,在短时间内,使私人办学和企业办学能有较快发展,改变国家包揽过多的办学体制。这样,既可聚集较多教育资金,减轻对国家的压力,扩大教育的受益面,又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教育水平。

 

  另外,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要相应建立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教育投资的体制,按照世界各国的作法,义务教育以上或以下(指学前教育)的各级教育,主要由企业、个人和家庭支付费用,因为对企业、家庭或个人来说,作为一种投资,将来可望得到回报,不应由国家全部包下来。这样做,既可以相对提高国家对教育投资的总体水平,同时又可以增强企业和学生教育成本的意识,有利于珍惜资金、珍惜人才,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