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的经济地图


          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国家统计局资料分析,2003年我国投资率为4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71%.投资可以带动进口,可以增加就业。以扩大投资为核心的既定经济刺激政策有其合理性。

        从近期的经济形势观察,国家投资的战略性意思日益明显,除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石化、有色金属、造船、轻工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外,在横向上更呈现将城市化提升为国家战略的“经济地图”。

         中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我国的城市化却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均GDP800美元时的水平、  以国家战略推进城市化进程,这将是未来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走向。

           一个重要的标志,中国需要诞生世界一流的大城市。国家确定推进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意见,中央两个中心建设的提出对于促进上海转型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根据意见精神,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有可能更快的缩小与纽约伦敦的差距,也将有利于中国整个银行业持续改善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水平,在各项指标上真正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未来中国的银行业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不少中国的银行一定能够成为全球领先的优秀银行。

     与上海相呼应,国家推动深港的全球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两个地区各有优势。上海是市场需求大、经验少,而香港是经验丰富,市场需求小。上海拥有腹地资源,需求旺盛,潜力无限。而香港的金融等已经较为成熟,上海和香港可以并驾齐驱地发展。在航运中心地位上,香港已是中国及亚洲重要的港口,广东、深圳、香港的港口贸易量大大超过上海,而且香港物流产业也远远领先上海,在软服务上,香港拥有丰富的经验。但上海所牵动的长三角区域,后发力强,服务区域人口众多,潜力巨大。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方案获批之后,深圳的"五大中心"蓝图勾勒出中国经济区域性的动向图。

     海峡西岸经济区晋身国家级试验区,是南部中国区域经济的又一增长点,这是继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目标要点出台后的经济区域振兴政策,从国家层面上说,其效力辐射,不光是促进两岸经贸合作,也有利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协作,构建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新通道。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上,如果说上海有浦东,那天津滨海新区、重庆的两江新区则是核心驱动的另二台发动机。2006年滨海新区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年年初,中国政府公布了一份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决定在重庆设立保税港区,启动依托保税港区和北部新区为主的两江新区发展规划。

      这是一幅中国的经济地图,标志中国信心已转变为国家的城市化战略。在城市化战略中,重庆的统筹城乡发展值得高度关注。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必须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得以彻底的转变,因此有关涵盖农民工子女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贫困救济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亟待破题,大力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产品提供等公共服务职能。   

       因为,这些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将最终关乎我国的消费。长期以来,储蓄率和投资率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心腹大患,通过投资,启动国家层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全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并创新城市化的制度安排,才能最终提振国内的内需。这也是我理解的“中国经济地图”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