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那儿说话不腰疼的家伙!


       近在搜狐社区登出了题为《如果13亿人多数人不是穷人的话,2008年的经济危机怎么会来?》的文章。是以“2009年5月张军,刘蔚,王红,李燕在网上谈起了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的关键战役砥平里战役,此战美军一个团打败了中共三个师,相当于一个军,对战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为话题开始并延伸到了讨论国内形势。对那次战役的失败,这四个家伙竭尽嘲讽之能事,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三个师的兵力相当于一个军了,攻击美军的一个团,兵力对比是9:1的情况下,竟遭败绩。把美军夸上了天,把中国人民志愿军贬低到一文不值。“中共军的战力并不象它媒体说的那么强,对国军,对美军都是人海战术。他们就是打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有能耐。”

        我不知道这四个家伙是哪里的人,今年才几岁。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竟如此轻蔑,或许你们的先人应该都是国军吧?可要是国军的话,怎么今天会在大陆上闲扯淡呢?那一定是被共军俘虏或是投降过来的!抗美援朝时节,大概你们这几个小子还不知在哪呢!你们有什么资格来评说那场战争!就是具体到那场战役而言,当时的历史环境你们说的“史实”确也有不实之处。这个战役的敌我双方态势对比,按建制来说,志愿军是三个师九个团,但分别隶属于三个军指挥;即39军的115师,40军的119师,42军的126师。由于分别隶属于三个军,直到战役开始后,邓华才发电,由40军来统一指挥。而在这三个师中,40军的119师战斗力是最弱的。39军115师的战斗力最强,下属三个团,全师总计7000人。而距离战场最近的39军军长吴信泉也老大不高兴,为什么要40军指挥呢?而且战役发起后,三个师各自为政,都以为能志在必得,先后独自发起进攻,不料因装备不济,敌情不明,均未能歼灭砥平里之敌,反遭重挫。后来重新组织研究进攻方案,但攻击的最佳时机也已错过,西线战况又不尽人意,故只得收兵。是役,志愿军因装备差(不仅是武器装备,而且是保障装备用品),伤亡人员六至七成都属非战斗减员(饥寒交迫)。而美军方面在砥平里的兵力,原是三个营,美军、英军、加拿大军各一个营,由美军统一指挥,兵力为2000人。李奇微(美远东军总司令)感觉砥平里是战略要地,加上其西线战事好转,就火速派了美二师的一个团进驻砥平里,再加上部分炮兵和坦克,砥平里守军的数量已达到6000人。因此从兵力上讲,中美兵力对比是3.5:1,而决不是9:1。若是把非战斗减员不列入参战人数对比的话,大概兵力对比也就是在2:1左右。要是把美军的空中优势力量计算在内(空军与陆军对比,就不是按人数一比一的计算了),志愿军从各方面计算,都只能算是弱旅了。

        其实综观朝鲜战争,志愿军吃的败仗也不少,我以为主要是高层指挥不当造成错误而导致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60军的180师被基本消灭了,而60军军长韦杰为此还受了处分,180师长郑朝贵更因此被撤职。(那时党和军队纪律的确严明,撤职就是撤职,那像现在,官吏犯了错误不说撤职,而是免职。免职不应是纪律处分。这样既给犯错误的官吏留了脸面,也为后来复职做了铺垫。更有行政撤[免]了职,而党内却不给相应处分,如陕西省林业厅的“华南虎官员”)其实就战争而言,古今中外就没有一个常胜不败的将军。而且战役胜与败,绝对取决于统帅指挥的正确与否。就朝鲜战争中的第四次战役来说,第四次战役发起就准备不充分,彭德怀也几次发电致中央,认为时机不成熟,战前准备还有差距。但当时中央经政治局讨论,指出本次战役的军事意义要远小于整个国际形势的政治意义。彭只得督促下属仓促上阵。被李奇微形容的“月圆攻势”“七日战事”都没有能达到。就砥平里战役而言,事前敌情不准确,没有空中保障,装备差等,我认为还真不是最主要原因。关键是此役用的三个师,分别隶属于三个军,兵团司令还把协调作战指挥交给弱师的军长,而且还是战役已经开始后,发现三个师进攻不协调才采取的补救措施。其实39军的三个师都在不远,要是由39军军长吴信泉直接指挥其全军发动,大概结局也不会如此。如此雷同的就是180师的被歼灭的状况。这应该是建军以来头一次一个整师被全歼。这也应该是在第四次战役,志愿军已经攻占了汉江南岸。60军(属19兵团建制)的三个师,竟被分别拆开,179师和181师分别配属到12军和15军(属3兵团建制),180师别定为兵团预备队。60军军长韦杰和政委袁子欣身边只有一个工兵营和军直侦察大队。说穿了,几乎就是个光杆军长了。当志愿军司令部下令分批扯回汉江北岸时,三兵团司令(当时是王近山代理,陈赓在越南未归)竟对60军部队的情况不做考虑,兵团参谋长王蕴瑞还一再提醒王近山,如果三兵团这样一动,60军的部队势必会受到美军两面攻击,但王近山没有考虑这个意见。作为兵团预备队的180师,负责在汉江南岸转运伤病员,就没有人能通知到最后时间(这点还真像《集结号》里的故事)。韦杰是真着急可没有办法,要部署自己下属的三个师,得饶着弯子去联络。180师师长郑朝贵,原是该师政治部主任,入朝后才决定任命为师长。军事指挥水平和战场决断能力都明显不够,当发现自己一个师被困在汉江南岸后,竟采取了分散突围的策略(这大概还是抗战时对付“反扫荡”的办法,可那是在自己国家,又有百姓支持,而在朝鲜则是行不通的),所以大部被逐个歼灭,只有少数人逃回到汉江北岸。为此,最后承担最大责任的是郑,军长韦杰也受牵连。当然与该师处境差不多的179师,则是整师行动,虽有伤亡,但毕竟全师退回。在回国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战况时,韦杰军长还就此事单独进行了汇报。毛主席在知道了全部情况后,也没有过多指责韦军长。(当然韦军长对自己受到处分还是感到很冤屈,其实也真是冤枉了韦军长)

    再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和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相比,差距之大是显而易见的。那边空海军具全,空军有1400架战机,绝对的制空权。海军有军舰200艘,这对在朝鲜这样一个半岛国家作战来说,是有绝对的火力支援优势。就陆军来说,美军的一个重装步兵师,编制人数有两万余人,各种火炮近600门,运输车辆近3800辆,还有上百辆的坦克配属(好象是140辆)。反观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师也就是万人上下,而且多数师不足万人。一个军的火炮不到200门,是美军一个师的三分之一。空海军基本是零投入,坦克也少的可怜。步兵单兵作战武器,主要是从前苏联分批买来(后来中国人民勒紧腰带连本带息都偿还给了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政府),还有不少未换装的部队,仍使用着各式杂牌武器,老到“汉阳造”都有。正式因为装备低劣混杂,后勤补给相当费劲。再没有制空权的战争中,别说武器弹药补给,就连生活必需品都无法满足。这样两种反差极大的军备状态下,不是靠着空前的士气和必胜的信念,创造出了战争的奇迹吗!就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伤亡来看,非战斗减员(冻、饿、疾病等)远大于战斗减员。

    至于在朝鲜战争中的总兵力对比,最高峰时,美国及联合国军队的陆军投入了4个军,16个师又两个团,有40万人;南朝鲜的军队达到40万人,美国的空海军投入了20余万人,总兵力达到104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多时参战部队达到五个兵团,100万人,还有北朝鲜的人民军约10万人,总兵力为110人。(其实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时,朝鲜人民军的部队只剩下了两个相对完整的师团,和两个师团残部,兵力不到4万人。战斗力已经基本丧尽,就是后来缓过来些,也只能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到配属,不能独挡一面)何来的那几个小子说的人海战术呢?至于具体战役和战斗的对比,那是两边统帅安排部署的。要争取战役战斗的胜利,当然是要集中优势兵力,全歼具体目标之敌了。如果连这点军事常识都不懂得话,还有什么资格评述军事呢?朝鲜战争的胜与负,用美军时任远东军总司令克拉克上将总结的那句话便知端倪:“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赢得战争胜利的情况下,而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将军。”不说朝鲜战争了,那几个无知小子还竟大谈什么国军如何。历史事实是,自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直到1948年底,蒋介石所统帅的国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上都远胜于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到具体战役上,无论是“五次围剿”还是到解放战争的中原突围,国军哪次又不是什么“人海战术”?就是抗战期间的1940年的“皖南事变”,不是顾祝同、冷欣率八万余人,预伏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九千人,激战了三天,这不算是“人海战术”吗?就是最能说明战斗力的“淮海战役”,国军集结了80万人,对抗共军的两大野战军60万人,结果呢。国军战死和被俘者达55万5千人。就是现在,不少文章在对八年抗战进行评价之时,都去力捧国军在抗战时的功绩,可到具体战役中,国军那次对日本鬼子不是以多战少呢?给国人带来耻辱灾难的南京事件,当时国军守军部队有30万人之多,被日寇四个师团10万部队在很短时间内就击溃了,于是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昏庸的将军带领下,人多又有何用哉。这还不是下级兵士不拼命吧!

       所以不是这几个小子无知,就是别有用心。不过最恶心的是他们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津津乐道的评论军事历史。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最荒唐的是,他们自诩是“精英”,智力高人一筹,还自称那单兵武器,只用30分钟就能掌握。我想,凡是打过枪的人都知道,想熟练运用掌握枪支,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没有一定的苦练,那枪比烧火棍子强不多。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现在体育竞技里的射击比赛,哪个射击运动员不是千锤百炼才可能去争取冠军?那么简单的事情,我怎么没看到他们这几个无知小子在各类射击比赛中取得一点成绩?就他们那几下子,说穿了,也就是个耍嘴皮的功夫过硬罢了!不过,也就是靠这个嘴皮子功夫,才能坐那说话不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