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洋子的约翰.列侬(09户田国际赛艇邀请赛之5)


我所熟悉的约翰·列农,并不是你们通过传媒认识的约翰·列农。我对你们说,那是我一个人的约翰·列农。他是辉煌的,是快乐的,是愤怒的,也是忧伤的。我深深爱着他,因为这样一个人曾是我们那个时代、我们这个世纪和人类的一部分,与他生活在一起,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大野洋子

    赛艇队下榻崎玉大宫市S宾馆。

    大堂电梯间一张海报的人物形象很眼热,咦,不是约翰.列侬、大野洋子吗?细看宣传内容是崎玉约翰.列侬博物馆云云。崎玉同约翰.列侬是什么关系呢?猜想大概大野洋子是崎玉人?呆站在海报前陷入遐想……

    披头士乐队毫无疑问是流行音乐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乐队四名乐手中,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对于世界摇滚歌手及音乐创作者的影响持续至今。披头士乐队主唱列侬当之无愧地成为披头士的灵魂领军人物。大野洋子,人们熟知这个名字是因为她的丈夫是约翰.列侬。这段婚姻使她成为一个时代的偶像。事实上,在认识约翰之前,她已经使一位成功的先锋艺术家。 

    1966,洋子在伦敦表演了《切片》,此时,坐在观众席上的约翰·列侬见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同年,洋子和列侬在伦敦的一间画廊再次相遇。三年后,列侬和比他大7岁的洋子在直布罗陀结婚。

    蜜月期间,两人躺在阿姆斯特丹的希尔顿饭店的床上一周,抗议越南战争。作为50年代出生的W,此时,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士兵,所在部队整装待发,准备开拔越南参战。此时的中国,文革如火如荼,狂热的领袖崇拜集体无意识下的集权主义下,奉行清心寡欲的利他主义,流行语录歌和八个样板戏。作为连队生活,集体歌咏比赛最多的是语录歌,私下多哼唱时哼唱《红灯记》、《沙家浜》、《林海雪原》等选段,视西方摇滚乐、对披头士音乐一无所知。

    洋子嫁给列侬后,两人一起创作实验音乐,发行唱片,创办“睡袋电影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大野洋子是披头士乐队解体的重要起因。乐队解散后,列侬音乐中多了很多政治主张的内容,旋律也从优美流畅变得更加简约有力,音乐中树立起和平主义者的形象,反对越战,呼吁和平,关心贫苦大众,虽然令人遗憾的在音乐的可听性上略打折扣,但是却取得了比以往更大的音乐成就。     

    1980年128日,刚度过40岁生日的约翰·列侬在住所前被一位歌迷枪杀身亡。主流媒体以“音乐之死”为封面标题,把列侬等同于所有的音乐。巨大的哀痛和震惊,充满了人们的心灵,就仿佛太阳再也不会升起……但是并不包括中国人。此时,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开禁的影片中好奇地观赏美丽富士山下奔驰的白色高速列车,疑惑地欣赏着日本作曲家青山八郎在《追捕》主题曲“啦呀啦~~~”此时,邓丽君的流行曲,从东南沿海登陆,轻快的曲调、甜润的嗓音同铿锵、进行曲。缺乏生活情调的语录歌形成鲜明反差,很快蔓延全国。我也成为邓丽君的“拥趸”。约翰列侬死后六年,1986年,一场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演出,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唤醒了中国人的自我意识。这一天被视为中国流行音乐及摇滚乐的诞生日。此时,已在深圳创业三年的W,迷恋古典音乐,递进痴迷了百老汇的音乐剧,欣赏喜多郎的电子乐,喜欢崔健解构的《南泥湾》。据说,一位国家级的老干部私下愤愤:“崔×这小子应给被枪毙!”

    在约翰·列侬死后几十年来,大野洋子依旧在当代艺术领域和音乐领域崇尚着自己的出位。200370岁的小野洋子在巴黎又一次表演了《切片》。对于这场事隔30多年的表演,洋子如此解释:“女性要经历很多的痛苦和挣扎,有人来到你的身边,要从你的身上拿走什么东西。而我的作品表达的就是‘请从我身上随便拿,而且你可以从任何地方拿’。我想试图用表演来说明和沟通,我们是如何生活的。”       

 

    作为约翰的遗孀,洋子认为自己对约翰的工作以及他的歌迷都有责任。在约翰离开之后,她对世界和他的歌迷宣布“我会延续约翰的工作,每年推出一部约翰的作品。”2001年开始,每年128日,洋子会飞回东京,举办一场纪念列侬的演唱会。她把演唱会的钱,全部捐给非洲儿童,建立学校。至今,洋子已在非洲建立了75 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