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制度被权势垄断,如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越城区副区长、市建行行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其余6名为教师子女。(5月15日《中国青年报》)
高考乃目前千军万马勇闯“独木桥”唯一相对公平的举措,而在高考尚未开始之前,这些学生却已经拿到了20分,排在了成千上万名考生前面。这一明显的不公岂能不引起舆论之大哗?!在现行高考竞争压力巨大的情况之下,一分往往就能刷下1000余人,更何况这整整的20分乎?或许,也正是加分能带来如此巨大好处的原因,故像绍兴一中这样出现权势通吃的现象便是时有发生的事情了。
我们承认,高考加分之目的是为了选拔各种优秀生、特长生。但当政策的导向和“特权阶层”的利益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所选拔出来的究竟是人才还是“水货”呢?浙江省2008年为什么取消了优秀毕业生高考加分政策?原因不就是出在“很多‘优秀毕业生’都是领导干部的子女”这个问题上面吗?据报道,绍兴一中这19名考生具有航模方面的特长是只要有门路进去训练,交了足够的钱,就能轻易获得加分。那么,我们加分选拔出来的这种“特长生”依据的又是什么?是学生的能力上的优秀,还是家长的“门路”上的优秀?
笔者在教师这一行干了很多年,见到的事情也很多,实际上能够获得加分荣誉的人,并不全是最优秀的学生。比如,体育类加分的学生大多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文化课落后者,“奥赛”加分的学生大多是重理轻文、畸形发展的身体素质较差者,加之当前各种竞赛的“潜规则”,也为不公平竞争提供了诸多腐败的机会。相形之下,优秀学生干部的水份就更大了。现在学生干部本身就已经很少是选出来的了,大都是有关系的人给班主任打个招呼,就给个班干部的头街,无论能干不能干,无论个人表现如何,也无论班级状态如何,自己的孩子得到了一切就行了。班级再不好是暂时的,学生再有意见也是暂时的,毕业就走了。然而,人情不能误,同事关系、亲戚关系是永久的,上下级的关系就更重要了。——方面的例子许多人都亲眼所见,根本无须列举。
实际上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是有培养前途的、有培养潜力的。但在加分制度的引领与诱导中,有关系者的孩子学习上会得到特殊关照、能力从小会得到特殊培养,这本身就会好一些,再加上一路加水,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孩子就可以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优秀”到高中毕业。这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设若高考时再加分,也就彻底损害了所有考生的权益,高考的严肃性更是无从谈起!
事实上,高考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录取面再大也是淘汰式的。然而什么时候淘汰、如何淘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既然高考是严肃的、是公平竞争,那么之前的加分似乎就显得不伦不类了。试想,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裁判长会因为运动员以前曾经获得过什么样的奖励而实施什么额外的加分与照顾吗?你能说刘翔曾经拿过奥运会的冠军就应当照顾其情绪把他的成绩拔高一部分而继续让他做冠军吗?既然不能,那么高考为何就不能像体育竞技一样取消加分与照顾呢?
有论者认为,对于此类教育腐败现象,当前最要紧的还是一个监督问题,应当严查权势加分,并对曝光的权势人物公开处理,以保证高考的公平。更多的人则希望能完善这些加分项目的评选过程,以期望对真正有能力有特长的同学公平。笔者以为,这些并非是解决问题的重点与关键。在目前潜规则盛行的社会道德水平下,任何制度永远都是死的,但执行制度的人都是活的,死制度被活人一执行,就活了。所以,要杜绝高考加分中的腐败、避免高考中的“水货”出现,最好的办法只能是从源头上去根治,即完全取消高考加分。
是的,多年以来我们并未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导引下,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都和高考联系了起来:睡觉不和高考挂钩,结果孩子连睡眠都保证不了,国家不得不靠强制规定保证学生睡眠时间;春游不和高考挂钩,多少学校十几年没有了校外活动,连室外活动都恨不得取消。而当“奥赛”和高考挂钩时,参加“奥赛”辅导的大军挤破了头皮;当体育和高考挂钩时,学生放弃了教室,纷纷涌向了赛场;当少数民族身份和高考挂钩时,众多的家长又纷纷动用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改变了自己的民族,甚至演绎了一出出悲壮的“高考移民”;当学生优秀干部和高考挂钩时,家长的活动能力、经济实力就纷纷展示出来,学校成了腐败场、教师成了龌龊人……既然任何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应试教育挂钩就是异化,那么“完善”加分制度何如取消?!
高考加分“水货”频频之现象充分暴露的教育的诸多弊端,为此笔者强烈建议取消高考加分制度!
(李吉明2009年5月19日于河南新乡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