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重于振兴-对《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认识


贺宗春 (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中国冶金报 20090526)
 

  1949年,我国产钢15.8万吨;1996年,我国产钢量首破1亿吨;2008年,产钢量突破5亿吨。正当国内钢厂仍忙于“扩产备建”之际,国际金融危机却给以最沉重的一击。2008年9月,全球钢铁行业形势急转直下,产需陡然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陷于亏损局面。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钢铁业“一蹶不振”,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在这样的情况下,钢铁产业毫无争议地“坐”上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第一把交椅”。1月中旬,《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率先获得审议通过,并于3月20日正式出台。

  《规划》调整重于振兴

  应该说,这次《规划》调整要重于振兴,其原因在于国内钢铁行业扭曲式发展到今天,种种弊端已积重难返。纵观全球钢铁产业百年发展,钢铁业本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但国内不少钢厂脱胎于村办、乡办企业,以至于国内钢铁粗钢产能已近7亿吨,但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钢铁业本是一个资源消耗型行业,大部分国家的钢厂一般布局在临海或靠近矿产地,但国内特大型城市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7%,如河北缺水、缺电,却是国内第一产钢大省。钢铁本是工业的粮食,“粗”(高端钢材)“细”(低端钢材)搭配是常识,但国内大部分钢厂执着生产“细粮”,大上板材,致使“面包”卖不上“面粉”价。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个国家钢铁需求都在下降,国内钢铁却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国内钢厂尽管亏损面不断加大,但仍坚持开工不减产,越亏越产。国内供应与需求逆向而行,产能过剩和库存过高这两块笼罩钢铁行业的“阴霾”长期不散。可以说,即使没有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国内钢铁产业这种发展方式也是不可持续的。

  针对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规划》总的思路是控制和限制总量发展,理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核心目的就是控制产能无序扩张。主要的政策主张有三点:

  一是淘汰落后产能,限制总量发展。《规划》提出国家将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淘汰标准上采取分阶段逐步提高标准的办法,节点分别设置在2010年和2011年。2005年,《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曾就此提出相关标准,此次更是明确了时间、淘汰总量。

  二是产业重组整合,调整理顺结构。《规划》提出2011年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通过重组整合,调整结构,改善布局。特别是《规划》直接确定了宝钢、鞍钢、武钢等三大中央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龙头地位,提出力争形成宝钢集团等几个产能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1000万吨至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直接点出重组的龙头企业和范围,这在其他九个规划中都是少见的,凸显了国家对推动钢铁企业重组的决心。与此同时,河北、山西、山东等产钢大省也在抓紧制订相关规划,加速整合各省内的钢铁企业。如《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到2015年,山西全省200多家钢企只保留10家以内,太钢集团将通过大范围的联合重组,由目前的1000万吨级别跃升至3000万吨。

  三是放松市场管制,鼓励产品出口。《规划》为推动国内钢铁产品出口,提出相关税则的调整措施,目前已经落实到位。从4月1日起,我国将59个钢材品种出口退税由5%提高到13%。但在国际需求普遍下滑、贸易保护兴起等形势下,出口退税已无多大上调空间,出口难以再现往日繁荣。

  企业应调整好经营与发展策略

  当前,钢铁产业环境日趋复杂,钢材市场跌宕起伏,如何稳定经营并突破发展瓶颈是钢铁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这次国家出台《规划》可以说是国内钢铁产业发展的转折点,企业要从《规划》中透视产业发展趋势,积极调整好经营与发展策略。

  一是清醒认识竞争形势的变化。透过《规划》,可以看出国家发展钢铁产业的思路已由“快速增长”转变到“平稳发展”,由“百花齐放”统一到“集约发展”,新的思路将推动形成新的竞争格局。未来,钢铁行业的竞争将集中为大钢厂与中小钢厂的竞争,钢铁产业集中度有望得到提高。

  二是顺应政策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受制于钢铁产业及产品的应用特性,《规划》在拓展钢材市场上并无短期刺激政策,例如因争议较大没有制订钢材收储计划,没有无限制地放松出口管制,短期没有出台更高的淘汰标准。钢铁产业的振兴将主要通过4万亿元投资和其他产业振兴规划来拉动,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钢材,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用钢材。这些政策热点决定了当前市场的产品热点。积极顺应政策导向下的消费热点,拓展政策受惠的下游客户,抓住机遇调整好产品结构,这是当前企业应该采取的重要举措。

  三是积极调整,适应在低价格、高库存市场特征下的经营。鉴于国内钢铁产业的困难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此次《规划》所提出的政策举措大多将在中长期内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内钢铁市场难以发生逆转式变化,低需求、高库存、高成本将成为常态。钢材价格在相当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内也将围绕平均生产成本线持续频繁波动,难以抬高走稳。钢铁资源企业、钢铁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利润都将受到压缩,投机空间不大,如何发挥好企业差异化优势,积极调整经营策略,适应新形势特点是企业必须破解的中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