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我参加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思路研讨会。在会上,我第一个发言,讲了四个问题,一是对形势的判断,二是对发展模式的分析,三是对产业发展的看法,四是空间的发展思路。
一、对形势的判断
十二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发展面对的最大形势就是中国走强国之路,要作强国就得有点筋骨。十二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如果能创造出在世界上领先的新产业,这些产业成为中国的筋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就和国家的发展匹配了,高技术产业为中国的崛起就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感到金融危机一下子把中国从后台推到了前台。金融危机之前,中国进G8、G10是热门话题。在中国参加G20的时候,国际上突然有很多专家提出G2的概念,即中国和美国。他们认为,欧洲没有统一的声音,只有美国和中国有统一的声音。这个说法对于中国人来讲比较突然,于是赶紧澄清:世界上不是两个国家能说了算的。但可以这样讲,中国成为强国的机会就在眼前。我们能否抓住这个机会,高技术产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认为,金融危机是中国最大的机会,但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机会就会减少,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如何,高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都是中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对发展模式的分析
中国高技术产业最缺乏的是制度、体制、发展模式等,这不仅仅是行动的问题,更是思想和观念的问题。其中,首先是体制问题。
今年2月我去硅谷,见到了《区域优势》的作者萨克森尼安。她近年来一直在研究高新区,而且研究得越来越深。我的研究认为,中关村在5年前就超过了新竹,目前在体量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她不认可。她写了一本书——《新探险家》,把新竹视为硅谷的孪生兄弟。她说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产权制度。台湾是以家族企业为主,但在新竹不是以家族企业为主,而是以创业、风投为主,班加罗尔也是这样。她认为中关村是以国有企业为主,我告诉她,现在在中关村,是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她于是用长城润滑油的例子来反驳我。关于中关村的产权制度,是二次创业以来一个根本问题。方正、联想都是以创业者起家,但是北大和科学院作为风投起作用。方正、联想的产权问题是中关村的核心问题,现在中关村很多企业仍戴着国有企业的帽子。中关村现在在进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相关的文件希望中关村能够在产权问题上取得突破。中关村只有在产权问题上取得突破,才能真正地成为世界一流园区。
第二个是产学研问题。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是中国创新体系的难点和重点,但是在整个十一五期间,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我觉得,产学研的问题重点在大学,而不是在企业。现在中国的高新区在创建世界一流高新区,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但是高新区做得比大学好得多。核心原因在于一流大学的建设是占山为王式,而不是开放式的。我这次到硅谷,也到了斯坦福。斯坦福的教授中,有一半是咨询教授,来自企业、社会,另一半才是以教书、研究为主的。而北大、清华相对是封闭的,很少有兼职教授。如果继续这样创建一流大学,不仅在十二五期间建不起来,而且极其严重地影响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三个是在十二五期间如何利用全球华人网络。我去硅谷的时候,访问了著名的育成中心橡子园。令我吃惊的是,当时橡子园的合伙人只有三个在硅谷,其他都在大陆。回来后我和朱伟人见了面,他现在有一大半的时间在中国,在北京。他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投资生物医药产业,希望生物医药产业能够真正地在中国崛起。
美国崛起的时候,从欧洲到美国的犹太人起了很大作用。这次金融危机中,全世界的华人,尤其是在做企业方面很有经验的华人,都纷纷回到大陆。但是我们对这个形势没有估计,好像不光人到北京,还得把户口办到北京来才算。十二五面对的最大形势是如何利用好全球华人网络,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已经从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阶段发展到充分利用全球华人网络阶段。这两个阶段差别很大,问题也很多,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政府的官僚体制还不知道如何与产业组织者打交道。这些产业组织者基本上是作为风险投资回到大陆的,见证过新竹和班加罗尔的崛起,也见证了产业转移。中国能不能真正利用全球华人资源是十二五的关键。
三、对产业发展的看法
硅谷每五年出现一个新产业,而创造这些新产业的关键是企业。在硅谷,每个人梦寐以求的都是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所以每五年就有一个公司从创业开始发展到世界五百强。其中包括惠普、intel、google、思科等,都代表一个新产业的崛起。这种模式在中国还比较少。中国企业成长很快,但有很多“小老头”,基本上以滚动发展为主。滚动发展20年前是值得肯定的,20年后应该全面否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更要全面否定滚动发展模式,在十二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如何利用资本快速增长,是关键问题。
在高新区里还应发展出全球领先的细分产业,出现大企业和新兴产业,而且最好在中关村、张江、深圳等地都能看得到。这次我参加了《硅谷指数》发布会,整个发布会上都在说一个产业,就是清洁技术。我认为中国的清洁技术产业可以做到全世界最好,而且中国的需求更大,压力更大,政府管理方法也更到位。在硅谷,企业根本不跟政府打交道,甚至自始至终反对跟政府打交道。做新能源,不和政府打交道怎么行?所以我认为清洁技术可以在中国取得突破性的、全球领先的发展。
中关村在四年以前已经实现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现在中关村最好的企业都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在2007年《硅谷指数》报告中,创新服务业成为硅谷第二大产业,而在同一年《中关村产业发展报告》中,创新服务业也是第二大产业。所以在创新服务业中找到更新的领域和更好的细分产业,在世界取得领先地位,是有可能的。
最近这些年,国外的药厂自己研发的模式逐渐被研发外包所取代。医药领域正在从化学药品向生物医药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的创业者,尤其是留学生创业者,取得越来越主动的地位。现在,在国外大公司的研究领域,中国人占有很大比例。生物医药在十二五期间,应该能成为中国的新兴产业,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定位置。
四、空间的发展思路
首先,我认为十二五的核心是环渤海能否超常规发展。中国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传统布局都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都很少。中国改革开放不在环渤海取得实质上的突破,总是很危险;市场经济体制现在仍然在“北伐”的过程中。高技术产业在环渤海取得突破,才能使改革开放真正取得实质的推进。什么时候改革的观念、意识在环渤海取得突破了,中国走强国之路才有可能。
其次,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我们过去的科技资源配置有很大关系。西部的西安和成都,科技资源配置很强。所以我认为十二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可以在东中西的逻辑上做出新的安排。
第三,科技资源怎么和中国的产业集群更好地组合,是十二五期间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说中国这么多年的发展有什么秘诀,那就是有3000个产业集群。其中,高端的有中关村、高新区,低端的有义务、寿光。现在科技资源和低端的产业集群对接不够。中国科技集群的版图对未来世界产业影响很大,这个时候中国科技资源能否真正和集群现状吻合发展很重要。
2009-05-26 | 我对自主创新的理解
2009-05-23 | 关于中国高新区发展的国际化视角
2009-05-19 | 四川德阳:震后如何发展高技术产业
2009-05-14 | 美国质量,中国价格:中兴电脑的商业模式
2009-05-05 | 中关村如何实现产业创新
2009-04-29 | 改革开放是要把政府打造成有限政府
2009-04-23 | 互联网信息传播历程:从Yahoo到Google
2009-04-21 | 北大“封门”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吗?
2009-04-18 | 寻找全球新兴的科技创新中心
2009-04-15 | “创业板”是为谁提供的舞台?
2008-08-15 | 中关村科文献集前言
2008-07-28 | 什么是高技术产业?
2008-07-21 | 深圳高新区应更多地解放思想
2007-03-23 | 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一区多园’战略
2009-04-27 | 从《硅谷指数》看金融危机后的复苏
2009-04-11 | 中关村杂志:破解硅谷与中关村人脉密码
2009-04-03 | 接待硅谷橡子园合伙人朱伟人
2009-03-30 | 硅谷与中关村的三螺旋创新模式比较
2009-03-29 | 硅谷两岸华人联手回归中关村
2009-03-25 | 雷平:一个人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
2009-03-23 | 三位创业者不同的生意经
2008-12-17 | 科技咨询业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2008-11-08 | 创业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性议题
2007-08-09 | 北京——创新之都
2007-07-12 | 应用型科研院所改制历程